嗜棗的意思、嗜棗的詳細解釋
嗜棗的解釋
《孟子·盡心下》:“ 曾晳 嗜羊棗,而 曾子 不忍食羊棗。” 北齊 劉晝 《新論·言菀》:“ 文王 嗜膽, 曾晳 嗜棗。膽苦棗酸,與衆異也。”後用以指特殊的嗜好。 清 方文 《送姚若侯計偕》詩之一:“握椒吾最賞,嗜棗爾何奇。”
詞語分解
- 嗜的解釋 嗜 ì 喜歡,愛好:嗜學。嗜酒。嗜好(刼 )。嗜欲。嗜痂之癖(形容人的乖僻嗜好。亦稱“嗜痂成癖”)。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棗的解釋 棗 (棗) ǎ 落葉灌木或喬木,枝有刺,葉卵形,開小黃花,核果稱“棗子”或“棗兒”,橢圓形,熟時紅色,可食:棗紅。棗泥。囫囵吞棗(喻讀書等不加分析辨别地籠統接受)。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嗜棗”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一、詞源與典故
- 出處: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下》,記載曾晰(曾子之父)特别喜愛吃羊棗,而曾子因孝心不忍再食。北齊劉晝在《新論·言菀》中進一步提到“文王嗜膽,曾晰嗜棗”,以對比不同人的特殊喜好。
- 本義:原指對羊棗(一種果品)的特殊偏愛,後引申為對某事物有異于常人的強烈嗜好。
二、詞義演變與用法
- 比喻義:現代語境中,“嗜棗”可泛指對某種事物(如食物、愛好、行為等)的執着追求或獨特癖好。
- 文學應用:清代方文在《送姚若侯計偕》詩中用“嗜棗爾何奇”表達對友人特殊喜好的調侃。
三、示例與延伸
- 例句:“他嗜棗般沉迷古籍,書房堆滿舊書。”
- 注意:典故中的“棗”特指羊棗,但現代使用中不限于此,可靈活代指各類偏好。
四、總結
“嗜棗”從具體飲食偏好發展為抽象比喻,既承載文化典故,又具備語言延展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孟子》或《新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嗜棗的意思
《嗜棗》是一個成語,意思指喜好吃棗子,形容非常喜歡某種食物或事物的程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現代漢語拆分部首,可以認為拆分部首是口和木。嗜棗的拆分筆畫是8畫。
詞源和來源
《嗜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部文獻《爾雅·釋義》。其中記載了許多成語的來源和解釋。這個成語最早是用來形容喜好吃棗子的人。
繁體字
《嗜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嗜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嗜」字在《說文解字》中寫作「食七糟,吠兮羊」,形狀與現代略有差異。
「棗」字在古代寫作「棗」,在字形上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
例句
他真是個嗜棗之人,每天都要吃好幾斤棗子。
組詞
嗜好、嗜血、嗜見、嗜睡。
近義詞
愛好、癡迷、迷戀。
反義詞
厭惡、讨厭、憎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