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樓,底下可以通行。 茅盾 《我走過的道路·複雜而緊張的生活·學習與鬥争》:“過街樓者,言兩排房子中間有小小的街道,建築師利用這一特點,在一樓一底的樓上并排地伸展出一間,跨街而過。” 豐子恺 《談自己的畫》:“住的地方遷了好幾處,但總無非是一樓一底的‘弄堂房子’,至多添一間過街樓。”
過街樓是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其核心特征是通過跨街結構實現空間連通。以下從定義、功能、曆史及實例等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過街樓指橫跨街道或胡同的樓房建築,底部留有通行空間,頂部連接兩側建築或作為獨立空間使用。它既可以是功能性通道(如連接兩棟建築),也可以是宗教、文化場所(如寺廟或城樓)。
功能與形式
曆史演變
起源于古代城門、關隘等建築形式,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早期過街樓多用于祭祀或村莊守護,如山西介休祆神樓即為北宋時期拜火教祭祀場所演變而來。近代城市化進程中,其功能逐漸轉向實用通行。
别稱與實例
文化意義
這類建築體現了傳統規劃智慧,如北京西郊過街樓群與村莊共存數百年,既是交通節點,也是地域文化象征。
過街樓是一個漢字詞,由“過”、“街”和“樓”三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過”字的部首為“辵”,總共有4畫。
“街”字的部首為“行”,總共有11畫。
“樓”字的部首為“木”,總共有13畫。
來源:
“過街樓”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曹雪芹的作品《紅樓夢》中。在小說中,過街樓是賈府的一座建築,用來連接兩個街道的高架橋。
繁體:
過街樓(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過街樓(古文)
例句:
1. 人們從過街樓上可以俯瞰整個市區的繁華景象。
2. 他們在過街樓上停下來休息一會。
組詞:
過路人、街道、樓梯
近義詞:
天橋、立交橋
反義詞:
地下通道、地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