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飄逸爽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讒險》:“卿形雖散朗而内勁狹,以此處世,難得其死。” 宋 葉適 《葉君宗儒墓志銘》:“父 良臣 ,有塵外趣,雖在田野,而散朗簡遠,言不及利,對之泊如也。” 明 王世貞 《宛委馀編》:“ 袁 應聲曰:‘風鑒散朗,或搜或引,身雖可忘,道不可損。’”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襟懷散朗,有 王夫人 林下風。”
“散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飄逸爽朗,多用于形容人的氣質或性格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散”與“朗”組合而成,其中“散”指灑脫、不拘束,“朗”意為明朗、豁達,整體形容人風度灑脫、性情開朗的狀态。
出處與例句
注音與拼音
拼音為sàn lǎng,注音符號為ㄙㄢˋ ㄌㄤˇ。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描述人物風骨,如“襟懷散朗,有林下風”(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強調兼具灑脫與清雅的特質。
總結來看,“散朗”既包含外在的飄逸氣質,也蘊含内在的豁達心境,是古典文學中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詞彙。
散朗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為散和朗,共計11個筆畫。
散字來源于甲骨文,古代寫法為散,表示分散、散布的意思。朗字來源于金文,古代寫法為朗,表示明亮、光明的意思。
散朗在繁體字中保持原樣,沒有特别的變化。
在古時候,散和朗的寫法略有不同。散字的古代寫法為散,朗字的古代寫法為朗。
以下是散朗的例句:
1. 散朗的陽光灑滿了整個房間。
2. 山間的空氣清新朗朗。
組詞:散漫、散步、朗讀、朗朗乾坤。
近義詞:散發、分散、明亮、光明。
反義詞:聚集、集中、昏暗、黑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