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制的意思、述制的详细解释
述制的解释
记述;著作。 南朝 梁元帝 《<忠臣传>序》:“且孝子、烈女、逸民,咸有别传,至於忠臣,曾无述製。”《南史·顾协传》:“自为近臣,便繁几密,每有述製,敕前示 协 ,时辈荣之。”
词语分解
- 述的解释 述 ù 讲话,陈说,叙述。述评。描述。论述。综述。述职。述而不作。 修纂:著述。 循,顺行:“报我不述”。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制的解释 制 (⑦製) ì 规定:因地制宜。制定。制式。制宪。 限定,约束,管束:制止。制裁。专制。制约。抵制。节制。制动。制海权。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制。公有制。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制钱(中国明、清两代称
专业解析
“述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阐述、传承前人的著作或典章制度,而非完全原创。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述制”指阐述、叙述前人的著作或典章制度。其中:
- “述”:意为遵循、阐述、传述。《论语·述而》有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传述先贤之道而不妄自创作。
- “制”:在此指著作、作品、著述,或指典章、制度、礼制法度。
因此,“述制”合起来,强调对已有著述或制度的传承、阐述和因袭。
-
文献出处与权威解释:
该词在权威汉语辞书中有明确记载:
- 《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289页):对“述制”的解释为“记述;著作”。其释义强调了“述制”行为的结果——即记述下来的文字或著作本身,且常指对前人思想的整理和表达。
- 《辞源》(修订本):虽未单独列“述制”词条,但对“述”的释义包含“传述旧闻”之意,对“制”的释义包含“著述”之意,二者结合可印证“述制”的含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同样将“述”解释为“记述,陈述”,将“制”解释为“著述,作品”,其组合意义清晰指向阐述前人著述或制度。
-
应用与实例:
“述制”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整理、编纂典籍或礼制的工作。例如:
- 在史书或礼志中,常可见到史官或学者“述制”前朝礼仪、律令的记载。如《宋书·礼志》等史书篇章中,常包含对前代礼乐制度的“述制”内容。
- 它体现了古代文化中重视传承、尊崇经典的特点,与“创作”相对,更侧重于整理、解释和传播已有的文化遗产。
“述制”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意指对前人著作、典章制度的阐述、记述和传承工作。其核心在于“述”(阐述、传述)而非“作”(创作),体现了古代学术文化中尊重传统、注重继承的一面。主要释义依据来源于《汉语大词典》、《辞源》、《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汉语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
“述制”是一个较为冷门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述制”的核心含义为记述、著作,指通过文字记录或编纂内容。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例如南朝梁元帝的《忠臣传·序》提到“忠臣曾无述制”,意为忠臣的事迹未被系统记载。
二、古籍出处与用法
-
南朝文献:
- 《南史·顾协传》记载“每有述制,敕前示协”,指顾协在担任近臣时,常将撰写的文书呈交皇帝审阅。
- 梁元帝在《忠臣传·序》中对比了孝子、烈女等群体的传记,感叹忠臣缺乏系统记述。
-
构词解析:
- “述”指叙述、记录,“制”在古汉语中有“撰写、制定”之意(如“制诰”指帝王诏书),组合后强调通过文字进行系统性记载。
三、现代可能的引申义
部分资料提到“述制”可引申为对制度或政策的解释与阐述,例如将法规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文本以便执行。但这一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扩展,需结合具体领域(如法律、教育)谨慎使用。
四、相关词汇
- 近义词:著述、编纂、撰述
- 成语关联:著述等身、后发制人(体现“制”的不同含义)
“述制”原为古籍中的书面用语,侧重文字记录行为;若需表达“解释制度”等现代含义,建议结合上下文或补充说明以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炳闇丁八闽板结报礼北山移犇濑博浪沙剗的长杨宫尘听陈效迟延丹霜打勤登盘多情善感分夜浮世绘改议甘棠之爱嘎支公寝国纲阖门貛儿换亲家伎谏臣讲亭金鉴矜炫击水救治爵踊军壁嵁絶老堂台乐志列祖列宗令箴旅寓闹洞房爬搔皮褐千古絶唱券证软痛乳领萨满属别庶妇书轨水阴四值功曹悌顺铜簧小时候写映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