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等的館舍。《戰國策·齊策一》:“ 靖郭 君 善 齊貌辨 ……於是舍之上舍,令長子禦,日暮進食。” 姚宏 注:“上舍,上傳也。”《史記·張儀列傳》:“ 楚懷王 聞 張儀 來,虛上舍而自館之。” 唐 劉禹錫 《酬湖州崔郎中見寄》詩:“憑君虛上舍,待予乘興行。”
(2). 宋 代太學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學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條件依次而升。見《宋史·選舉志三》。 明 清 因以“上舍”為監生的别稱。《清平山堂話本·陰骘積善》:“此人若回來尋時,可使他來京師上庠 貫道齋 ,尋問 林上舍 。”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 面峰 府君之幼子為 默齋 府君,始以國子上舍為 處州 經歷。”
(3).對一般讀書人的尊稱。《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王定 即時去請 劉齋長 、 何上舍 到來。”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史書氏族》:“邑令亦素有嫌隙,因誣君通海上,置諸獄中。君素勇健,夜毀梏,踰垣出,匿某上舍家,久之,亡走 滇南 。”
“上舍”是一個多義古代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最早見于先秦文獻,指接待賓客的高級住所。例如《戰國策·齊策》記載“舍之上舍”,即安排貴賓入住上等館舍。唐代杜甫、劉禹錫等詩人也在作品中沿用此意,形容環境優越的居所。
宋代太學實行“三舍法”,學生按成績分為外舍→内舍→上舍三級。上舍生通過考核可直接授官,無需參加科舉,如《宋史·選舉志》記載該制度。明清時期,“上舍”演變為監生(國子監學生)的别稱。
明清小說中常以“上舍”敬稱有學識者,例如《警世通言》提到“何上舍”即用此意。這種用法類似于“先生”,但更側重學問身份。
注:部分網頁(如、)因權威性較低,可能存在釋義簡化或重複,以上内容綜合高權威來源整理。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史》《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上舍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上層的住所或宿舍。一般用來描述高級官員、貴族和富人的居住地。
上舍的拆分部首是一方,筆畫數為12畫。
上舍這個詞組的來源比較簡單。上意為高處、上面,表示位置在上方;舍意為住宅、居所,表示人居住的地方。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意味着高層居住地。
上舍的繁體字為「上捨」。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上舍這個詞組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這個具體的信息很難找到,因為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存在很多變體和不規則變化。
1. 他的上舍位于城市的最高樓層。
2. 這座大山上的豪華别墅是他的上舍。
上舍可以與其他詞組成相關的詞彙,如:上層舍利、上層舍人等。
上舍的近義詞包括:高樓、豪宅、高級住宅等。
上舍的反義詞可以是下舍,指的是低層的住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