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鼓的意思、負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鼓的解釋

(1).擊鼓。負,通“ 掊 ”。 宋 蘇轼 《葉濤緻遠見和二詩複次其韻》之二:“笑我老而癡,負鼓欲求亡。” 王文诰 輯注引 施元之 曰:“《莊子·天運篇》: 孔子 見 老聃 而語仁義, 老聃 曰:‘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耶?’”按, 劉師培 《<莊子>斠補》曰:“負,讀為掊,掊猶擊也。” 宋 陸遊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詩之四:“斜陽古柳 趙家莊 ,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説 蔡中郎 。”

(2).背負着鼓。 宋 梅堯臣 《觀楊之美畫》詩:“雷部處上相與期,人身獸爪負鼓馳。後有同類挾且搥,次執電鏡風囊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鼓"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本義及文化引申義三個層面進行解釋:

一、字義構成

  1. 負(負)

    本義為"背負、馱載",《說文解字》釋:"負,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卷六·貝部》),引申為承擔、攜帶之意。

  2. 指打擊樂器,《說文解字》:"鼓,郭也。春分之音"(《卷五·鼓部》),特指古代祭祀、軍事、禮儀所用之鼓。

二、本義與曆史淵源

"負鼓"指古代盲人樂師(瞽矇)背負小鼓進行說唱表演的職業形态,最早見于《周禮·春官》記載:

"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諷誦詩,世奠系,鼓琴瑟"(《周禮·春官宗伯》)

其中"瞽蒙"即盲人樂官,其表演形式包含背負小鼓(如鼗鼓)巡遊奏樂。此制延續至漢代,《漢書·藝文志》稱:"古者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盲樂師負鼓吟誦為其重要傳播方式。

三、文化引申義

  1. 禮樂制度象征

    作為周代"采詩觀風"制度的執行者,負鼓盲官通過民間巡遊收集民歌,《詩經》中《國風》多經其整理傳誦。

  2. 曲藝表演源頭

    後世說唱藝術如唐代"變文"、宋代"鼓子詞"皆承襲負鼓說唱傳統,王國維《宋元戲曲史》指出:"宋之滑稽戲,大率與唐之參軍戲同,其以敷演故事為主者,實始于鼓子詞"。

  3. 文學意象運用

    陸遊《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生動描繪南宋民間負鼓藝人的表演場景,成為重要曆史文化意象。


權威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商務印書館)
  5. 陸遊《劍南詩稿》(錢仲聯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負鼓”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區分:

一、成語含義(現代常用)

基本含義:指承擔重大責任或任務,強調肩負使命的莊重感。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領導者、管理者或核心人物在關鍵時刻的責任擔當。例如:“他作為項目負責人,負鼓前行,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關。”
來源:該成語由“負”(背負)和“鼓”(象征重要事務)組合而成,比喻像背着戰鼓上陣一樣肩負重任。


二、古代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1. “擊鼓”之義

    • 通假字解釋:“負”通“掊”(pǒu),意為擊打。
    • 例證:蘇轼《葉濤緻遠見和二詩》中“負鼓欲求亡”,陸遊詩中“負鼓盲翁正作場”,均指盲藝人擊鼓說唱的場景。
  2. 字面“背負鼓”之義

    • 例證:梅堯臣《觀楊之美畫》描述雷神“人身獸爪負鼓馳”,指畫中形象背着鼓奔跑。

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參考蘇轼、陸遊相關詩作及《莊子》典故。

别人正在浏覽...

拜謝八街九陌蟬連寵位躊躇忖量達辭大同煤礦趸船礬石飛蒼走黃紛溶附署撫抑幹玃工傷歸師紅豆相思畫地爲牢化合健步焦唇乾舌進究瑾瑕積輕眷姻恐遭物議口诏口觜匡勵寬挺了不的禮贽輪輝魯桑漫題鳴弦冥職摩尼目熟敲牛宰馬趫勇掐牙色勃神超授賞樹功塔尖上功德韬谞騰奔佻達聽朔退放晚運瓦散相憐愛仙人棗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