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ottle gourd]
(2) 一年生蔓草,葉如心形、互生,花白色,果實如大小二球重疊,除其果肉,可充器皿
(3) 該蔓草之果實
(4) 葫蘆屬某些植物的泛稱
(5) [bottle gourd peel]∶用作中藥的該種植物的幹燥果實,用于利尿消腫
(6) [block;block and tackle;tackle]∶滑車的俗稱
(7) [calabash]∶由葫蘆殼做的器具(如瓶、壺)
取一葫蘆。——宋· 歐陽修《歸田錄》
(8) [muddled]∶糊塗,宋元時有“葫蘆提”俗語,意即糊裡糊塗;葫蘆廟,《紅樓夢》裡虛拟的廟名。意即糊裡糊塗的地方
(1).植物名。也稱壺蘆、匏瓜。果實像重疊的兩個圓球,嫩時可食,幹老後可作盛器或供玩賞。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賣油翁﹞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警世通言·福祿壽三星度世》:“﹝ 劉本道 ﹞就船中取一個盛酒的葫蘆上岸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靜甯州道士》:“ 陝西 靜寧州 一道士,賣藥於市,手持小葫蘆。”
(2).同“ 胡盧 ”。笑;嗤笑。 清 談遷 《國榷》卷一三五:“後史氏飾美,不為有識者所葫蘆乎!” 郭沫若 《蜩螗集·頌蘇聯紅軍》:“﹝納粹的将軍們﹞唱着 拿破侖 時代的 俄國 民歌幽默地令人葫蘆:‘已經有了全 歐洲 ,為甚麼要到 俄羅斯 來吃苦?’”
葫蘆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字形與音義
“葫蘆”為漢語雙音節詞,字形由“葫”與“蘆”組合而成。《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其讀音為“hú lu”(輕聲),屬草本植物名稱,亦可指其果實。
二、植物屬性
三、文化象征與語言應用
四、文獻記載
《詩經·豳風·七月》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之句,其中“壺”通“瓠”,即葫蘆類植物,印證其早期應用。
五、實用功能
傳統工藝将成熟葫蘆加工為水瓢、酒器、樂器(如葫蘆絲);現代亦用于制作文玩擺件,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
(注:本文參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國植物志》及民俗研究文獻釋義,綜合植物學、語言學、文化學多維度解析“葫蘆”詞義。)
“葫蘆”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葫蘆”指葫蘆科一年生草本藤本植物(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其果實形狀多樣,通常中間細、兩端膨大,成熟後果皮木質化。漢語拼音為hú lú,古代又稱“瓠”“匏”“壺”等。
形态特征
實用價值
象征意義
成語與俗語
如需更全面的植物學或文化研究,可參考權威詞典(如、2)或古籍文獻。
暗娼百道白木白醗白雪雪報應不爽蔔禘補給逋租國才數草菅人命草騾纏臂成業螭駕持祿川堂春蔥褚小懷大導路跌蹉東風寒風和日暄鋼包構難鈎引盥盤詭漏橫汾恒河畫鹿轓黃陸讦告雞鹿塞警妙勁舞劉表隸習樓護腼瞢名符其實覭髳模斅囊螢旁激圻堮青舫拳參跧折灑掃山西閃賺嗜酒成性炭薪恬適蛻殼屠裂污史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