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鄙的意思、四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鄙的解释

(1).四方边境地区。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五稼屡丰,四鄙不扰。” 宋 王安石 《开元行》:“由来犬羊著冠坐庙堂,安得四鄙无豺狼。” 明 刘基 《郁离子·螇螰》:“群臣辑睦,四鄙无事。”

(2).指四境边民。《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季冬行秋令,则白露蚤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淮南子·时则训》:“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蚤挚,四鄙入保。” 高诱 注:“四界之民,皆入城郭保聚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鄙"是汉语古典文献中的地理方位概念,其核心含义指四方边远地区。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四"为方位总称,"鄙"原指郊野之外的边地,合称后特指国家统治中心外围的四个方向疆域。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古代"五服制度"相关,《尚书·禹贡》记载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体系中,"四鄙"对应最外围的荒服区域,属于文化辐射的末梢地带。

从词源学角度考证,《周礼·地官·大司徒》最早将"鄙"定义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可见其最初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后经词义扩大指代边境区域。汉代郑玄注《礼记》时强调"鄙,边邑也",这一注释为后世训诂学家所沿袭,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鄙"为"边陲之邑"。

该词的文学应用可见于《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杜预注云"四鄙之民",指代与中原文化差异较大的边疆族群。在古典诗词中,杜甫《有感五首》"幽蓟馀蛇豕,乾坤尚虎狼"即用"四鄙"意象暗喻安史之乱后的边疆动荡。

现代汉语中,"四鄙"作为历史词汇主要保留在典籍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将其与"八荒""九垓"等并列为古代空间概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方位认知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四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四方边境地区
    指国家或地区的四周边疆地带,常用于描述地理范围。例如:

    • 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五稼屡丰,四鄙不扰。”
    • 宋·王安石《开元行》:“安得四鄙无豺狼。”
  2. 四境边民
    指居住在边境地区的百姓。例如:

    • 《礼记·月令》提到“四鄙入保”,即边民进入城郭以避灾害。

二、文献溯源与用法


三、现代应用

该词属古汉语,现代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解读或特定语境中描述边远地区。需注意与“粗鄙”等词区分,避免混淆(参考的误读需谨慎对待)。

别人正在浏览...

碍难遵命伯忽不识相补益宸轩丑态胆慑飞毬附假蛤蜊购买动机光训海眼娇客节毛绩谋精妙绝伦今来金吾卫金甃继缵扣器魁横翎花凌烟阁鲤书罗裳满布眉子石明成祖眯语内纬能着甯子鹏术平圆泼洒棋列情欵青琐帏清早晨棋子三学摄威食积识时知务疏记书肆私臆岁钥汤面探头绦脱通率煨火危岌无列消靡小娘子下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