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庸的意思、疏庸的詳細解釋
疏庸的解釋
亦作“疎庸”。1.見“ 疏慵 ”。
(2).粗疏平庸。 明 張居正 《答陳松谷相公書》:“ 正 猥以疏庸,謬肩艱鉅,恆有颠仆之虞。” 明 唐順之 《答蔡可泉書》:“惟單刻此集,足為文章家指南而一洗近世文妖之弊,正不必以吾疎庸之文溷之也。”
詞語分解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 庸的解釋 庸 ō 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醫。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沒有志氣,沒有作為)。 需要:無庸細述。無庸諱言。 豈,怎麼:庸讵(豈,何以,
專業解析
“疏庸”的漢語詞典釋義
“疏庸”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疏忽懶散、平庸無為的狀态或性格特質。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釋義
-
“疏”:
- 本義為疏通、分散(《說文解字》:“疏,通也”),引申為粗疏、不細緻,如“疏忽”“疏漏”。
- 在“疏庸”中強調怠惰、不勤勉的負面傾向。
-
“庸”:
- 本義為用(《說文解字》:“庸,用也”),後衍生為平凡、不高明之義,如“平庸”“庸才”。
- 此處側重能力或作為的平庸性。
-
合成詞“疏庸”:
- 疏忽怠惰,才能平庸。形容人因懶散而導緻能力不顯、無所建樹的狀态。
- 例:明代張居正《答巡撫高鳳翥》:“若執事之才,何至疏庸若此?”(意為:以你的才能,怎會如此懈怠平庸?)
二、引申義與語境用法
-
自謙之辭:
- 古代文人常以“疏庸”自貶,表謙遜。如清代書劄中“某材質疏庸,愧無建樹”(自稱才疏學淺,慚愧無成就)。
-
批判性評價:
- 用于批評他人不負責任或碌碌無為。如《宋史》評官員:“疏庸曠職,贻誤地方。”(怠惰失職,贻害地方。)
-
文學修辭:
- 常與“愚鈍”“淺薄”等詞并用,強化無能之意。如“疏庸愚鈍,不堪重任”。
三、權威詞典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疏庸:疏懶平庸;粗疏無能。
引例: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倘疏庸曠職,責有所歸。”
-
《辭源》(商務印書館):
疏庸:疏懶庸碌。
引例:宋·蘇轼《與李公擇書》:“衰病疏庸,深愧煩使。”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疏”為懈怠,“庸”為平凡,合指因怠惰而平庸無為。
四、文化内涵
“疏庸”承載儒家對“勤勉有為”的價值觀,反襯古代對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雙重要求。其批判性意味在吏治文獻中尤為突出,成為衡量官員操守的尺度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疏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對事物不認真對待、态度懈怠,或形容能力平庸、粗疏。該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 态度層面:指做事不負責、懶散懈怠,如“員工工作疏庸”;
- 能力層面:表示粗淺平庸,如明代張居正自稱“猥以疏庸”。
二、詞義解析
- 字詞結構:“疏”意為松散、不細緻,“庸”指平常、普通,組合後強調對事物的輕視或能力不足。
- 近義詞:疏懶、懈怠、平庸。
- 反義詞:勤勉、嚴謹、卓越。
三、使用場景
- 批評态度:多用于指責工作或學習中的不負責任行為,如“管理疏庸導緻問題頻發”;
- 自謙表達:古代文人常用以自謙,如唐順之在書信中稱己文“疏庸”。
四、例句參考
- “他因疏庸失職,被公司辭退。”
- 明代文獻中,“疏庸”常與“艱钅”“文妖”等詞對比,突顯能力不足。
五、注意區分
“疏庸”與“疏慵”存在關聯,但後者更側重“懶散”義,而“疏庸”可兼指态度與能力(參考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甚麼半袖竝舍避正殿怅戀吃裡扒外蚩然存救搭伴大達打寒噤打戰得心東鄰西舍東上恩将仇報兒輩風口浪尖豐榮諷術撫教負實附阻冠絻龜燋汗流浃背和言狐突家烈見晛攪搜家舍捷迳金汁眷佑俊艾屦杖連昬接晨馬販子毛發之功命詞木理旁朝鵬壑平安紙普屯秦樓月茹黃深見遠慮沈雲視野史佐水窠炱朽天度脫度委離文券污渠鄉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