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名。 春秋 晉 大夫,公子 重耳 之外祖。其二子從 重耳 出亡。 懷公 立,執 狐突 ,令其召二子還,不允,遂被殺。事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山西 舊有 狐突祠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 山西 太谷縣 西南十五裡 白城村 ,有 糊塗神祠 ……亦不知何以得此號。後檢《通志》,乃知為 狐突祠 。 元 中統 三年敕建,本名 利 應狐突廟 。狐、糊同音,北人讀入聲皆似平聲,故突轉為塗也。” 清 孫枝蔚 《王陵母墓》詩:“無慙 狐突 能為父,不監 懷公 奈 霸王 。”
(2).糊塗。 明 車任遠 《蕉鹿夢》第三折:“想他慌忙間,怕人撞着,藏在此間,一時尋不着,便心中狐突起來,認是夢了。”
“狐突”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狐突(?—前637年),姬姓,狐氏,字伯行,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晉文公重耳的外祖父。其核心事迹包括:
部分文獻記載“狐突”在某些方言中音轉為“糊塗”,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提到山西太谷縣的“糊塗神祠”實為狐突廟的訛傳。此用法屬民間非正式表達,需謹慎使用。
主流含義指向曆史人物狐突,其忠義精神被後世尊崇;方言中的“糊塗”為諧音訛變,屬次要引申義。
「狐突」指的是狐狸突然跳躍或奔突的樣子。在修辭手法中,常用來形容動物或人突然行動迅猛、敏捷。
「狐突」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犭」和「穴」。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9。
「狐突」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文獻。在《詩經·鶴鳴》一篇中,就有“既鳴白鹭,還隨以狐”的表達,意指白鶴鳴叫後,狐狸也隨之突然出現,因此引申為「狐突」。
「狐突」的繁體字是「狐突」
在古代,「狐突」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所示,古代的寫法為「狛穴」,狛指狐狸,穴指突起之意。
1. 在夜晚,狐狸突然間狐突而起,在草叢中消失不見。
2. 小李身手敏捷,一瞬間狐突般閃過了對手的拳頭。
1. 迅狐:意指行動敏捷的狐狸。
2. 突如其來:形容事情突然發生。
3. 突圍:指在圍困之下突然沖破重圍。
1. 狡猾:形容狐狸一樣狡詐聰明。
2. 狡黠:指狡猾而機智的行為。
遲緩:與「狐突」相對,指行動緩慢、遲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