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庸的意思、疏庸的详细解释
疏庸的解释
亦作“疎庸”。1.见“ 疏慵 ”。
(2).粗疏平庸。 明 张居正 《答陈松谷相公书》:“ 正 猥以疏庸,谬肩艰鉅,恆有颠仆之虞。” 明 唐顺之 《答蔡可泉书》:“惟单刻此集,足为文章家指南而一洗近世文妖之弊,正不必以吾疎庸之文溷之也。”
词语分解
- 疏的解释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
- 庸的解释 庸 ō 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医。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 需要:无庸细述。无庸讳言。 岂,怎么:庸讵(岂,何以,
专业解析
“疏庸”的汉语词典释义
“疏庸”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疏忽懒散、平庸无为的状态或性格特质。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核心释义
-
“疏”:
- 本义为疏通、分散(《说文解字》:“疏,通也”),引申为粗疏、不细致,如“疏忽”“疏漏”。
- 在“疏庸”中强调怠惰、不勤勉的负面倾向。
-
“庸”:
- 本义为用(《说文解字》:“庸,用也”),后衍生为平凡、不高明之义,如“平庸”“庸才”。
- 此处侧重能力或作为的平庸性。
-
合成词“疏庸”:
- 疏忽怠惰,才能平庸。形容人因懒散而导致能力不显、无所建树的状态。
- 例:明代张居正《答巡抚高凤翥》:“若执事之才,何至疏庸若此?”(意为:以你的才能,怎会如此懈怠平庸?)
二、引申义与语境用法
-
自谦之辞:
- 古代文人常以“疏庸”自贬,表谦逊。如清代书札中“某材质疏庸,愧无建树”(自称才疏学浅,惭愧无成就)。
-
批判性评价:
- 用于批评他人不负责任或碌碌无为。如《宋史》评官员:“疏庸旷职,贻误地方。”(怠惰失职,贻害地方。)
-
文学修辞:
- 常与“愚钝”“浅薄”等词并用,强化无能之意。如“疏庸愚钝,不堪重任”。
三、权威词典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疏庸:疏懒平庸;粗疏无能。
引例: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倘疏庸旷职,责有所归。”
-
《辞源》(商务印书馆):
疏庸:疏懒庸碌。
引例:宋·苏轼《与李公择书》:“衰病疏庸,深愧烦使。”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疏”为懈怠,“庸”为平凡,合指因怠惰而平庸无为。
四、文化内涵
“疏庸”承载儒家对“勤勉有为”的价值观,反衬古代对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双重要求。其批判性意味在吏治文献中尤为突出,成为衡量官员操守的尺度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
“疏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对事物不认真对待、态度懈怠,或形容能力平庸、粗疏。该词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 态度层面:指做事不负责、懒散懈怠,如“员工工作疏庸”;
- 能力层面:表示粗浅平庸,如明代张居正自称“猥以疏庸”。
二、词义解析
- 字词结构:“疏”意为松散、不细致,“庸”指平常、普通,组合后强调对事物的轻视或能力不足。
- 近义词:疏懒、懈怠、平庸。
- 反义词:勤勉、严谨、卓越。
三、使用场景
- 批评态度:多用于指责工作或学习中的不负责任行为,如“管理疏庸导致问题频发”;
- 自谦表达:古代文人常用以自谦,如唐顺之在书信中称己文“疏庸”。
四、例句参考
- “他因疏庸失职,被公司辞退。”
- 明代文献中,“疏庸”常与“艰钅”“文妖”等词对比,突显能力不足。
五、注意区分
“疏庸”与“疏慵”存在关联,但后者更侧重“懒散”义,而“疏庸”可兼指态度与能力(参考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不咋牓阙饱经世故徧诫笔力笔圣碧竪参配呈纳成致琛献除疾遗类丹符弹铗定谟二湖二意方镇敢怕归重红蟹画臣坏衣荒塞浑全阶砌九兰鸠形鹄面究欲峻宇狂斐兰芽老大无成麻实面相明贤年逾古稀披麻品郎泼脏水乾则齐楚起落侵苦穹质秋老虎驱石神鞭熔古铸今柔然时谋屎头巾淑艾死巴巴谇喧汤聘徒杠舃履托想汙亵闲钱补抓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