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救的意思、存救的詳細解釋
存救的解釋
赈恤;救濟。《文選·潘嶽<藉田賦>》:“展三時之弘務,緻倉廪於盈溢,固 堯 湯 之用心,而存救之要術也。” 張銑 注:“謂 堯 湯 遭水旱百姓不飢者,為用心於農以存救人之術也。”《玉堂遺範·赈貸京畿百姓德音》:“自去歲以迄於今,存救之恩,屢降明詔。”
詞語分解
- 存的解釋 存 ú 東西在那裡,人活着:存在。存亡。生存。 保留,留下:保存。留存。存照。存疑。去僞存真。 寄放:寄存。 停聚:存水。 懷有,懷着:存心。不存任何奢望。 亡去取 筆畫數:; 部首:子; 筆順編號
- 救的解釋 救 ù 給予幫助使脫離危險或解脫困難:救濟。救命。救護。救國。救難(刵 )。救災。救藥。救正(補救匡正)。救死扶傷。救困扶危。 終止:濯以救熱。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存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赈恤、救濟,指在危難或困境中保存并救助他人。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義構成:由“存”(保存、維持)和“救”(救助、挽救)組合而成,強調通過行動既保護又援助。
- 核心意義:指在災難、貧困或危急情況下,通過物資或行動進行救濟和扶持。例如古代官府在災荒時發放糧食的行為即可稱為“存救”。
二、曆史與文獻用例
- 古代典籍:
《文選·潘嶽〈藉田賦〉》中提到:“固堯湯之用心,而存救之要術也。”
張銑注解為:堯、湯時期遭遇水旱災害,百姓未受饑荒,是因統治者重視農業,以此作為“存救”百姓的關鍵方法。
- 政策相關:
唐代《玉堂遺範·赈貸京畿百姓德音》記載:“存救之恩,屢降明诏”,說明古代通過頒布政令實施赈濟。
三、使用場景
- 傳統語境:多用于描述官府或統治者對災民的救濟行為,如開倉放糧、減免賦稅等。
- 現代延伸:可泛指個人或組織在他人危難時提供的幫助,例如慈善援助、災難救援等場景。
四、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文選》或唐代诏令類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存救
什麼是《存救》
《存救》是一個漢字詞彙,含有救助和保全的意思。它表示将事物或人們從困境或危險中拯救出來,使其得以存留或保護。
拆分部首和筆畫
《存救》的拆分部首為存(cún)和人(rén),其中存為主要部首。
《存救》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存有6畫,人有2畫,變體部分共4畫。
來源
《存救》的來源于古代漢字或甲骨文,它描述了人們在困境中保護和拯救的行為。
繁體
《存救》的繁體寫法為「存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存救》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這需要更詳細的研究。
例句
1. 當我們的家鄉遭受洪水侵襲時,衆人都齊心合力,努力讓人們的生命得到《存救》。
2. 他英勇無畏地沖向火場,把被困住的人們從火焰中《存救》出來。
組詞
存活、救援、保全
近義詞
拯救、解救、保護
反義詞
喪命、遺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