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束修羊 ”。用作束修的羊。泛指束修。
“束脩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該詞與“束修羊”通用,原指古代學生拜師時用作學費的羊。束脩本指十條幹肉(《論語》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後逐漸演變為學費的代稱,而羊作為貴重物品常被用作實物束脩。
二、曆史用例 唐代文獻《雲仙雜記》記載倪若水藏書豐富,借書者需先獻“束修羊”;明代李贽《初潭集》和清代錢謙益的碑銘中,均提到通過收取束脩羊來維持生計或資助他人。說明該詞在古代教育、文化交流中具有實際物質交換功能。
三、注意辨析 需與部分現代誤傳解釋區分:
參考資料:主要綜合唐代至清代的文獻記載,輔以詞典釋義。
《束脩羊》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束”、“脩”、“羊”組成。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通過修整羊毛來制作細密的羊毛制品。
《束脩羊》的部首是“⺮”和“⺾”,其中“⺮”是表示“竹”的偏旁部首,而“⺾”是表示“網”的偏旁部首。它的筆畫總共有11畫。
《束脩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古人使用繩子将羊固定在特定位置,然後運用修整技巧将羊毛修整成細密的線,用以制作毛織品。
《束脩羊》的繁體字為「束修羊」。
在古代,「修」的寫法為「羞攸心從」,「羊」的寫法為「⺪」(類似于現代的「美」字寫法)。所以,古時候的《束脩羊》寫作「羞⺪攸心從」。
1. 她用手巧妙地将羊毛修整成了一根根細線。
2. 先把羊毛束好放到一旁,然後再修整它們。
組詞:修正、束手無策、羊毛、束縛、脩養
近義詞:整理、修飾、修整、打理
反義詞:散亂、松散、不修邊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