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遺秉的意思、遺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遺秉的解釋

指成把的遺穗。《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滞穗。” 毛 傳:“秉,把也。” 孔穎達 疏:“彼處有遺餘之秉把,此處有滞漏之禾穗。” 唐 王維 《京兆張公德政碑》:“野無遺秉,路有委骨。” 清 彭兆荪 《輸租樂》:“遺秉滞穗皆入官,鳩形婦子吞聲還。”

猶言發放糧食。 宋 宋祁 《賀呂待制啟》:“ 河 朔艱食,縣官乏材,首膺僉求,大經用度,遊刃於肯綮之地,遺秉於滅裂之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遺秉(yí bǐng)是漢語古語詞彙,指收割後遺落在田間的禾把(成捆的谷物),後引申為他人遺落的微小利益或剩餘物資。其釋義與來源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遺失、遺留”,《說文解字》釋:“遺,亡也。”指物品無意中丢失或未被取走。

  2. 本義為“一把禾稈”,《說文解字》載:“秉,禾束也。”古時收割谷物後,常以“秉”為單位捆紮禾稈。

合成詞“遺秉” 即指農人收割時遺漏在田間的禾束,後泛稱他人遺留的微小財物。


二、文獻典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田》****:

“彼有遺秉,此有滞穗,伊寡婦之利。”

意為:田中有遺落的禾把,地頭有散落的谷穗,這些是留給孤寡婦人維持生計的利惠。此句生動反映古代農耕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成為“遺秉”一詞的經典出處。


三、引申含義

  1. 表層義

    收割後殘留的禾捆(實物),如《農政全書》載:“刈獲後,遺秉滞穗,許貧者拾取。”****

  2. 隱喻義

    泛指他人無意遺落的零星財物或微小資源,如清代筆記《巢林筆談》雲:“市井之争,多起于競拾遺秉。”****


四、文化意涵

“遺秉”承載儒家仁政思想:


參考文獻

  1. 《詩經·小雅·大田》
  2. 徐光啟《農政全書·農事·收獲》
  3. 龔炜《巢林筆談·卷四》
  4. 顔之推《顔氏家訓·勉學》

(注:文獻原文可查閱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遺秉”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溯源

三、延伸解讀

四、讀音注意

别人正在浏覽...

褓裙把色筆禍並事賓雁博洽多聞鄽邸超渡赤焮仇嫌春帝詞性吊惜肺萎陷浮詭割肚牽腸革木關注貴權孤士憨澀劃價滑跤荒颣壺馂禍機肩二進寸退尺進士舉極武絕頂拒谏飾非孔疏懶懶攤攤冷餐連漫令仆立象蠻聲眉子儚蚛諐囚囚車韶腦韶苑手無寸刃水理曙暮輝説證歲貢孫郵宿醉堂堂田冊田坎天子銅面挽捉小睡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