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束修羊 ”。用作束修的羊。泛指束修。
“束脩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该词与“束修羊”通用,原指古代学生拜师时用作学费的羊。束脩本指十条干肉(《论语》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后逐渐演变为学费的代称,而羊作为贵重物品常被用作实物束脩。
二、历史用例 唐代文献《云仙杂记》记载倪若水藏书丰富,借书者需先献“束修羊”;明代李贽《初潭集》和清代钱谦益的碑铭中,均提到通过收取束脩羊来维持生计或资助他人。说明该词在古代教育、文化交流中具有实际物质交换功能。
三、注意辨析 需与部分现代误传解释区分:
参考资料:主要综合唐代至清代的文献记载,辅以词典释义。
《束脩羊》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束”、“脩”、“羊”组成。这个词的意思是指通过修整羊毛来制作细密的羊毛制品。
《束脩羊》的部首是“⺮”和“⺾”,其中“⺮”是表示“竹”的偏旁部首,而“⺾”是表示“网”的偏旁部首。它的笔画总共有11画。
《束脩羊》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古人使用绳子将羊固定在特定位置,然后运用修整技巧将羊毛修整成细密的线,用以制作毛织品。
《束脩羊》的繁体字为「束修羊」。
在古代,「修」的写法为「羞攸心从」,「羊」的写法为「⺪」(类似于现代的「美」字写法)。所以,古时候的《束脩羊》写作「羞⺪攸心从」。
1. 她用手巧妙地将羊毛修整成了一根根细线。
2. 先把羊毛束好放到一旁,然后再修整它们。
组词:修正、束手无策、羊毛、束缚、脩养
近义词:整理、修饰、修整、打理
反义词:散乱、松散、不修边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