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願的意思、罰願的詳細解釋
罰願的解釋
見“ 罰願 ”。
亦作“ 罰願 ”。猶發願。《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張文貴傳上》:“ 文貴 對天來罰願,對天罰願與妻身。”《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出山罰願度三千,尋遍閻浮未結緣。”
詞語分解
- 罰的解釋 罰 (罰) á 處分犯罪、犯錯誤或違犯某項規則的人:罰款。罰球。懲罰。罰不當罪(處罰過嚴或過寬,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當)。 獎賞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 願的解釋 願 (①願③願) à 樂意,想要:甯願。願意。情願。自願。 希望:願望。志願。但願。夙願(亦作“宿願”)。如願以償。事與願違。 迷信的人對神佛許下的酬謝,泛指許給别人的好處:許願。還願。 老實謹慎,恭
網絡擴展解釋
“罰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文獻來源有所不同,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自願承擔懲罰(常見于現代詞典解釋)
- 基本含義:由“罰”和“願”組成,指因自身過錯而主動承擔責任,并自願接受懲罰。例如在道歉或認錯時使用,體現悔過态度。
- 使用場景:多用于日常語境,強調個人對錯誤的主動擔責,如“他因失誤罰願接受公司處分”。
二、發願、許願(見于古籍文獻)
- 擴展含義:在古典文學和宗教語境中,“罰願”與“發願”相通,指向神明或天地立下誓願。例如:
- 《醒世恒言》中“出山罰願度三千”,指修行者立下普度衆生的宏願。
-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提到“對天罰願”,即對天發誓許願。
補充說明
- 兩種解釋的差異源于詞義演變和語境變化。現代用法偏向“擔責受罰”,而古籍中更接近“立誓許願”。
-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若涉及過錯擔責,則取第一義;若涉及宗教誓願,則取第二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醒世恒言》《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罰願》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因為犯錯或違反規定而受到處罰并表示後悔和願意改正的心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罰願》這個詞的部首是罒(網字底部的折線)和目(目字旁),共有11個筆畫。
來源:《罰願》這個詞是由漢字組合而成的,它通常用于描述人們在違反規定後感到懊悔和表示願意接受處罰,并積極改正錯誤的心情。
繁體:《罰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保持為《罰願》。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罰音的部首是殳(古代兵器)和纟(絲的部首),願的部首是心(心的部首)。這些部首加上罰願的構造,形成了整體的古代漢字寫法。
例句:1. 他決心改正過去的錯誤,表示自己願意接受罰願。
2. 她意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發自内心地表示願意接受罰願,并學習改正。
組詞:罰法、罰則、罰則心、願意、願望、願者上鈎
近義詞:自責、懊悔、悔過、忏悔
反義詞:無悔、無罰、無法、不願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