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拗體的意思、拗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拗體的解釋

見“ 拗體詩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拗體是文學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具有多重含義和表現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讀音

拗體(拼音:niù tǐ)主要指在格律詩或書法中突破常規形式、追求獨特美感的創作手法。該詞源于“拗體詩”的簡稱,但在書法領域也指字形結構的特殊處理。


二、詩歌中的拗體

  1. 基本概念
    拗體詩是近體詩(格律詩)的變體,詩人故意不遵循平仄、對仗等傳統格律,通過“拗句”(平仄不協調的句子)打破常規,形成奇崛古拙的風格。例如杜甫、黃庭堅的部分作品即以拗體著稱。

  2. 特點

    • 語言風格:生澀瘦硬,強調氣勢與力度,如“城尖徑仄旌斾愁”(杜甫)。
    • 創作目的:刻意求新求變,通過不和諧的聲律營造獨特意境。

三、書法中的拗體

黃庭堅的行書是典型代表,其“拗體”表現為:


四、相關延伸

  1. 讀音與演變
    “拗”字有ǎo(彎曲)、ào(不順從)、niù(固執)三種讀音,“拗體”中通常讀作niù,但部分文獻也标注為ào,需結合語境判斷。

  2. 影響與争議
    拗體雖被視為創新,但因其生硬感也曾引發争議。清代趙翼評價其“自成音節”,而明人胡應麟則認為部分作品過于刻意。


拗體是通過打破形式規範追求藝術個性的創作方式,在詩歌中表現為聲律革新,在書法中則體現為結構突破,兩者均以“不和諧”為手段,達成更高層次的美學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拗體

拗體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思是指扭曲、變形的身體或文字。該詞的部首為手,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拗體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這本古代經典著作中。“人之拗體,物無拗體也。”這句話意指人的身體可以扭曲變形,而物體卻沒有這樣的特性。隨着時間的流逝,拗體逐漸演變為一個專指文字或字體方面的詞彙。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拗體的部首為手,表示與“手”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繁體

繁體字“拗體”與簡體字“拗體”拼音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稍有不同。繁體字多用于港澳台地區和某些漢字傳統文化領域。

古時候漢字寫法

拗體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并沒有特定的字體形式。古代的字體寫法多種多樣,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拗體的意思在古代語境中主要指身體的扭曲變形。

例句

1. 他的手指在劇痛中拗體,使人看了都覺得心疼。

2. 這個字體設計非常獨特,每個字形都帶有拗體的特色。

組詞

拗體的組詞可以有拗漢字、拗字體。例如:“這個拗漢字的結構很複雜,需要特殊的學習方法來書寫。”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有歪斜、彎曲、變形。例如:“這個字體看起來有點歪斜,不太工整。”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有正常、規範、标準。例如:“這本字典收錄的字體都很規範,沒有任何拗體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