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拗體的意思、拗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拗體的解釋

見“ 拗體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拗體,也稱“拗句格”或“拗律”,是漢語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創作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指的是詩人有意打破近體詩固有的平仄格律規範,在詩句的特定位置(通常指五言詩的第二、四字或七言詩的第二、四、六字)使用不符合常規平仄搭配的字,從而造成聲律上的拗折感。

其主要特征和内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對固有平仄規則的突破:

    • 近體詩(律詩、絕句)有嚴格的平仄格式要求,以求聲調和諧、抑揚頓挫。
    • 拗體則是在某些關鍵節奏點上(如五言的二、四字,七言的二、四、六字),故意使用與标準格式相悖的平仄。例如,在應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或應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平聲。這種“拗”破壞了原本流暢的聲律節奏。
  2. “救拗”的常見手法:

    • 單純的“拗”有時會顯得生硬。因此,詩人在制造了拗句之後,往往會在本句或對句的相應位置,通過調整另一個字的平仄來進行補救,稱為“拗救”。
    • 常見的拗救方式有“本句自救”(在同一句内調整平仄補救)和“對句相救”(在對句中相應位置調整平仄補救)。經過拗救的詩句,雖然打破了常規格式,但整體聲律仍能取得一種新的、帶有峭拔或勁健感的平衡,避免了完全的失律。這是拗體創作的關鍵技巧和藝術追求。
  3. 追求獨特的美學效果:

    • 詩人采用拗體并非不懂格律或疏忽所緻,而是一種有意識的藝術追求。
    • 通過打破平仄的常規束縛,拗體能産生一種奇崛、勁健、峭拔、老辣或沉郁頓挫的獨特藝術效果和語言張力。這種效果是标準平仄格式難以達到的,為詩歌表達複雜、深沉或強烈的情感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 它體現了詩人在遵循格律規範與追求個性表達、藝術創新之間的一種探索和平衡。

權威性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拗體是文學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具有多重含義和表現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讀音

拗體(拼音:niù tǐ)主要指在格律詩或書法中突破常規形式、追求獨特美感的創作手法。該詞源于“拗體詩”的簡稱,但在書法領域也指字形結構的特殊處理。


二、詩歌中的拗體

  1. 基本概念
    拗體詩是近體詩(格律詩)的變體,詩人故意不遵循平仄、對仗等傳統格律,通過“拗句”(平仄不協調的句子)打破常規,形成奇崛古拙的風格。例如杜甫、黃庭堅的部分作品即以拗體著稱。

  2. 特點

    • 語言風格:生澀瘦硬,強調氣勢與力度,如“城尖徑仄旌斾愁”(杜甫)。
    • 創作目的:刻意求新求變,通過不和諧的聲律營造獨特意境。

三、書法中的拗體

黃庭堅的行書是典型代表,其“拗體”表現為:


四、相關延伸

  1. 讀音與演變
    “拗”字有ǎo(彎曲)、ào(不順從)、niù(固執)三種讀音,“拗體”中通常讀作niù,但部分文獻也标注為ào,需結合語境判斷。

  2. 影響與争議
    拗體雖被視為創新,但因其生硬感也曾引發争議。清代趙翼評價其“自成音節”,而明人胡應麟則認為部分作品過于刻意。


拗體是通過打破形式規範追求藝術個性的創作方式,在詩歌中表現為聲律革新,在書法中則體現為結構突破,兩者均以“不和諧”為手段,達成更高層次的美學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鞭子彼此鄙鈍不管不顧插艾插籤兒的充忍丹城點唇二五眼轓車法相廢文任武符拔感痛咕叽裹足不前骨牌赫赤合營華胥夢會意渾渾沉沉家口金琯金墟福地就聘開外潰版哭主剌梅纜車畾落輪桷賣放蠻莫免稅商店谟範母國齧折平步千裡寄鵝毛泉壑睿知桑蟲上樽繩違試演實窒死井訟奪送駕素友髫穉頭足羲愛詳拟仙類險狹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