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寄贈。 唐 白居易 《元九以綠絲布白輕褣見寄》詩:“貧友遠勞君寄附,病妻親為我裁縫。”
(2).暫時附屬。《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於府治設教授一員,量給廩生六名,其寄附 太平府 者,悉歸本學,嗣後續增其祭祀廩餼之用,則地方可安,文教可興。”
(3).猶依附。 劉半農 《琴魂》:“你那時的歌聲真好啊!簡直是她的靈魂,和全世界的玫瑰花的香味,一起寄附在你的聲浪之中了!”
“寄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具體解釋如下:
暫時附屬
在特定曆史或制度語境中,可表示某事物暫時歸屬于另一主體。如《明史》中提到的“寄附太平府者”,指某地區暫時附屬于太平府管轄。
依附、寄托
抽象層面可指情感、靈魂等無形事物的依附。例如劉半農《琴魂》中“靈魂和玫瑰花的香味寄附在聲浪中”,形容歌聲承載了深刻的精神寄托。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學或曆史文本。日常表達“寄贈”時,可優先選用“贈送”“轉交”等更通俗的詞彙;若需強調精神層面的寄托,則“寄寓”“承載”更為自然。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權威字典釋義()及古籍詩文用例()。
寄附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jì fù。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僅,共有9個筆畫。
寄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在《荀子·禮論》一書中有記載:“愛其親者既死,其寐處欲寐,其未寐屋于寄附”。這裡的“寄附”一詞指的是人追念親人的是在他們的房間中休息。
寄附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是「寄附」。
在古時候,寄附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古代文字的發展變遷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字形也有所變化。然而,對于寄附而言,沒有明确的古代漢字寫法記錄。
1.他把這本書寄附在信中寄給了我。
2.他的思緒寄附在了遠方,無法集中精力。
組詞:附近、寄達、寄存
近義詞:附屬、寄托
反義詞:離開、解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