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郵局。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設書信館以通各省郡縣、市鎮公文。” 鄭觀應 《盛世危言·郵政上》:“﹝ 德國 ﹞因于國中城鄉、市鎮商民聚集之區,遍設書信館,統以大員,派員經理,凡公文私信莫不遞傳。”
"書信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詞彙,特指晚清至民國初期由外國在華機構或租界設立的郵政服務機構。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最早見于19世紀中葉,原指代外國在華"客郵"(即未經中國政府批準設立的郵局),後延伸為民間對早期郵局的統稱。
從曆史功能角度分析,書信館主要承擔三項職責:
該機構在1902年清政府成立"大清郵政官局"後逐漸被納入國家郵政體系,至1914年根據《萬國郵政公約》最終廢止外國在華郵政特權。現代《辭海》将其定義為"中國近代特殊曆史條件下的通信機構,反映半殖民地社會的郵政特征"。
參考資料:
“書信館”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書信館指代郵局,是近代中國對郵政機構的舊稱,主要職能為傳遞公文和私人信件。這一概念在19世紀中後期較為常見。
太平天國時期
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出“設書信館以通各省郡縣、市鎮公文”,主張通過書信館建立全國性的公文傳遞系統。
晚清學者記載
鄭觀應在《盛世危言·郵政上》提到德國“遍設書信館”,用于管理公私信件的遞送,可見當時西方郵政模式對中國的影響。
該詞由“書信”(信件)和“館”(場所)組成,既指實體機構,也可引申為信息交流的象征性場所。隨着現代郵政體系的建立,“書信館”逐漸被“郵局”取代,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用法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資政新篇》《盛世危言》等文獻。
百花洲報站悲憤填膺備足變證操翰成章鬯茂觸喉琱琢鍉針東使端心堕混飄茵二稅泛觀鳳翥龍骧負時貫魚之次孤輪海唑後圖嘉笾極罰寄居官金縷衣久名向知踡屈箘桂刊行連枝帶葉列郡禮閣麟罽馬汧彌邈墨水筆牛馬牆清風輕楫青眉訖運瞿老繞口令三綱五常紗冠贍賜山樂沈鮑使心作幸縮地術踏踧通權達變王宇桅木鰕狗相參鮮藻協一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