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諸郡。 漢 鄒陽 《上書吳王》:“何則?列郡不相親,萬室不相救也。”《後漢書·朱浮傳》:“今天下幾裡,列郡幾城,奈何以區區 漁陽 而結怨天子?” 清 方東樹 《<劉悌堂詩集>序》:“ 桐城 於地勢尤當其秀,毓山川之靈獨多,人文最盛,故常為列郡冠。”
(2).謂建置郡治。《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遠跡疆埸,列郡大荒。” 李善 注:“ 班固 《漢書》述曰:‘列郡 祁連 。’”
(3).大郡。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方巨山争體統》:“總領雖大, 湖 廣 之尊; 南康 雖微, 江 東列郡。”
“列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諸郡(各個郡縣)
指多個郡的統稱,常用于描述地域或行政劃分。例如漢代鄒陽《上書吳王》中提到“列郡不相親,萬室不相救也”,強調郡縣之間缺乏聯繫;《後漢書·朱浮傳》亦用“列郡幾城”表達對疆域規模的疑問。
建置郡治(設立郡的行政中心)
指建立或規劃郡級行政單位。如《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中“列郡大荒”,李善注引班固《漢書》述“列郡祁連”,說明在邊遠地區設置郡治。
大郡(規模較大的郡)
特指地位重要或地域廣闊的郡。例如宋代周密《齊東野語》記載“南康雖微,江東列郡”,通過對比凸顯“列郡”指代大郡;清代方東樹稱桐城“為列郡冠”,亦強調其規模或影響力。
總結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其核心圍繞“郡”的行政概念展開,既可泛指多個郡縣,也可指郡的設立或規模特征。
《列郡》是一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刂、土
筆畫數:6畫
拼音:liè
來源:《列》是由“刂”(刀)和“土”組合而成的,刀象征着分離和列舉的意思,而土則代表着土地。
繁體:列
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什麼改變,基本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一周共有列人七天的工作日。
拆分部首:土、一、丨
筆畫數:10畫
拼音:jùn
來源:《郡》是由“土”、“一”和“丨”組合而成的,土表示土地,一表示一個城市或行政單位,丨表示分割線,即是将土地分割成行政單位的意思。
繁體:郡
古時候漢字寫法:筆畫稍有變化,例如部首的“土”在古代寫法中會用“士”代替。
例句:這個郡的行政區域很大,人口衆多。
列宗、列傳、列舉、列隊、列車、郡縣、郡城、郡守等。
同類短語有:列舉、羅列、劃分、劃歸。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與《列郡》相對的可以是不分類、不列舉、不劃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