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紗制官帽。《宋史·吳奎傳》:“﹝ 吳奎 ﹞奉使 契丹 ,會其主加稱號,要入賀。 奎 以使事有職,不為往。歸遇 契丹 使於塗, 契丹 以金冠為重,紗冠次之。故事,使者相見,其衣服重輕必相當。至是,使者服紗冠,而要 奎 盛服。 奎 殺其儀以見,坐是出知 壽州 。”參見“ 紗帽 ”。
紗冠是中國古代官員佩戴的一種紗制官帽,其含義和曆史文化背景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
紗冠(拼音:shā guān)指用紗制成的官帽,屬于古代官員服飾體系的一部分。根據《宋史》記載,契丹曾将金冠視為最高等級,紗冠次之,這體現了不同材質冠帽的等級差異。
曆史典故
宋代官員吳奎出使契丹時,因兩國使臣服飾禮儀沖突引發外交事件:契丹使者佩戴紗冠,卻要求吳奎穿盛裝,吳奎堅持降低禮儀規格以示對等,最終因此事被貶。此例說明紗冠在古代外交禮儀中具有象征身份的作用。
材質與地位
相較于金冠的尊貴,紗冠材質較輕薄,多用于日常或次重要場合。古代官員根據場合、官職等級選擇不同材質的冠帽,紗冠屬于中等規格的官帽。
相關延伸
該詞在《漢語辭海》等工具書中被收錄,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古代服飾文化讨論。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文獻可能存在拼音标注差異(如shā ɡuàn),但主流讀音以shā guān為準。
以上信息綜合了《宋史》記載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宋史·吳奎傳》及相關曆史服飾研究資料。
紗冠是指一種用紗織成的帽子,多用于古代中國官員和貴族的服飾。它是一種裝飾品,用來區分身份和等級。
紗冠的部首是“纟”,表示與紡織品相關。它的筆畫數是9畫。
紗冠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大約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它是古代中國社會等級制度的一部分,不同等級的官員或貴族可以通過佩戴不同形狀和材質的紗冠來展示自己的身份。
繁體字“紗冠”是指紗冠的一種變體寫法,使用于繁體字的地區,如台灣和香港。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紗冠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通常來說,它現代漢字的寫法基本相同。
1. 古代官員佩戴紗冠以示身份。
2. 他佩戴着一頂華麗的紗冠,在人群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紗帽、紗帽子、冠帽、華冠。
帽子、頭巾、頭飾。
秃頂、光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