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瑟”是中國古代兩種弦樂器的合稱,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琴瑟指琴與瑟兩種彈撥樂器,常組合演奏。兩者均由梧桐木制成,配有絲質琴弦,音色和諧優美。據文獻記載,琴瑟由伏羲發明,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
象征夫妻感情和睦
源自《詩經》,如《周南·關雎》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均以琴瑟合奏比喻婚姻和諧。
代指融洽的人際關系
可延伸用于形容兄弟、朋友間的情誼,如宋代蘇轼《答求親啟》中以“琴瑟之歡”表達友好關系。
琴瑟在古代被視為雅樂正聲,常用于祭祀、禮儀等場合,如《尚書·益稷》記載“搏拊琴瑟以詠”的祭祀場景。其和諧之聲也象征禮樂文明中的秩序之美。
在文學中,“琴瑟不調”反喻關系不睦,如提到“九十九對琴瑟不調”形容夫妻矛盾。此外,琴瑟亦可單獨指代其中一種樂器,如“佳人撫琴瑟”中的“琴”。
如需進一步了解琴瑟的演奏方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周禮》《詩經》等文獻,或查閱權威音樂史資料。
《琴瑟》是一個漢字詞,意為“古代的樂器琴和瑟”。琴和瑟分别是古代中國兩種重要的彈撥樂器,琴弦以手指彈奏,瑟以撥動弦上的琴簧發聲。《琴瑟》一詞在古代文化中常用來比喻夫妻間和諧相處、配合默契。
《琴瑟》的部首是石(石部),琴的偏旁是王字旁,瑟的偏旁是糸字旁。琴的總筆畫數為十七畫,瑟的總筆畫數為十五畫。
《琴瑟》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鄭風·童子興》:“弁言請之,請之進矣!如将不如,委蛇贲兮,如将有與。”其中的“委蛇贲兮,如将有與”被解讀為“互相和諧、默契”。後來,琴瑟這個詞進一步演變為代指夫妻和諧相處的比喻表達。
在繁體字中,“琴瑟”保持了與簡體字一樣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有變化。在古代《說文解字》中,琴的寫法為“⺌⺌⺌目”,瑟的寫法為“⺌⺌⺌絲冂”。這些古代寫法多與現代漢字稍有差别,但仍能識别為琴和瑟。
1. 他們夫妻之間像琴瑟和諧,在工作和家庭中互相支持。
2. 她的丈夫是一位琴瑟之好,兩人相敬如賓。
琴瑟可以與其他字組成不同的詞彙,如:
琴棋書畫、琴心劍膽、琴瑟和諧、琴瑟調和
琴瑟的近義詞包括:融洽、協調、和諧。
琴瑟的反義詞可以是:不協調、不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