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驽散的意思、驽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驽散的解釋

謂低劣不成材。《荀子·修身》:“庸衆駑散,則刦之以師友。” 楊倞 注:“駑,謂材下如駑馬者也;散,不拘檢者也。” 宋 許景衡 《再宿崇國院和前韻》之二:“羣山盡龍蟠,十駕客駑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驽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ú sàn,主要含義是形容資質平庸、才能低劣且行為散漫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1. 詞義分解

    • 驽:原指劣馬,比喻才能低下、平庸。
    • 散:意為散漫、不專注,缺乏約束。
      合稱“驽散”,即資質平凡且行為不自律,常含貶義或自謙之意。
  2. 文獻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荀子·修身》:“庸衆驽散,則刦之以師友。”意為若資質平庸且散漫,需通過師友的約束來矯正。
    • 宋代許景衡在詩中自謙:“十駕客驽散”,借以表達自身平凡之材仍需努力。
  3. 語境與延伸

    • 常用于批評或自嘲,強調因才能不足或态度不端導緻的平庸狀态。
    • 近義詞有“驽馬散材”,反義詞如“才高行潔”。
  4.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貶抑或謙遜的意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原文及楊倞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驽散》的意思

《驽散》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行走時步伐虛弱散亂,缺乏力量和韻律。這個詞常用來形容馬走得無力、不穩定的樣子,也可引申用于其他物體或人的行動表現。

拆分部首和筆畫

《驽散》的部首是“馬”,由它所組成的字形象征了馬的形象。它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和繁體

《驽散》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的《天保》一篇。“驽散”在古代表示戰車脆弱、敗壞。

至于繁體字的寫法,可以使用「駑散」來代替“驽散”,使用繁體字将其詞義保留得更為完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驽散的寫法略有不同。驽字的古代寫法是「馬卓刀」,表示馬的形象;散字的古代寫法是「⺆乚彡」,表示像飛散、離開的樣子。

例句

1. 他疲憊不堪,走路的腳步變得驽散而無力。

2. 這名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驽散,沒有保持穩定的節奏。

組詞

1. 驽馬 (zá mǎ):表示馬匹力量弱,行走無力。

2. 散步 (sàn bù):表示隨意行走,四處散發,不受束縛。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無力、軟弱、疲乏。

反義詞:有力、穩健、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