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驽散的意思、驽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驽散的解釋

謂低劣不成材。《荀子·修身》:“庸衆駑散,則刦之以師友。” 楊倞 注:“駑,謂材下如駑馬者也;散,不拘檢者也。” 宋 許景衡 《再宿崇國院和前韻》之二:“羣山盡龍蟠,十駕客駑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驽散"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驽"和"散"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字義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1. "驽"的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 指劣馬,跑不快的馬。這是其最核心的含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馬"部的解釋雖未單列"驽",但後世辭書如《玉篇·馬部》明确指出:"驽,最下馬也。"《廣韻·模韻》亦雲:"驽,驽馬。" 其引申義為才能低下、平庸。如《楚辭·七谏·謬谏》:"驽駿雜而不分兮。" 王逸注:"驽,鈍馬也。" 這裡"驽"與"駿"(良馬)相對,直接比喻才能的優劣。
  2. "散"的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 指分離、分散。《說文解字·肉部》:"散,雜肉也。" 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分散之稱。" 其引申義有不自檢束、懶散、不專注、不成材等。如《荀子·修身》:"庸衆驽散。" 楊倞注:"散,不拘檢者也。" 形容人行為散漫,不守規矩或缺乏專注力。
  3. "驽散"的合成詞義

    • 結合"驽"(才能低下)和"散"(懶散、不專注)的含義,"驽散"一詞主要用來形容人:
      • 才能平庸且不自檢束: 指人既沒有出衆的才能,行為上又散漫、不努力、不專注。
      • 材質凡下且松懈懶惰: 強調資質平凡,同時又缺乏進取心和自我約束力。
    • 它是一個帶有貶義的形容詞,常用于批評或自謙。
  4. 古籍例證與權威釋義

    • 《荀子·修身》是較早使用該詞的典籍之一:"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饒樂之事則佞兌而不曲……是瘠棄者之行也,庸衆驽散,則劫之以師友。" 楊倞注:"庸,凡庸;衆,衆人;驽,謂材下如驽馬者也;散,不拘檢者也。" 這裡"庸衆驽散"連用,形容那些凡庸、從衆、才能低下且行為散漫的人。
    • 《漢語大詞典》對"驽散"的釋義為:"謂才質凡下而散漫。" 此釋義精準概括了"驽"(才質凡下)與"散"(散漫)的結合義。
    • 《古代漢語詞典》等現代權威辭書也多采用類似解釋,強調其"才能平庸,行為散漫"的核心含義。
  5. 總結 "驽散"一詞,源于"驽馬"之"驽"(喻才能低下)和"分散"之"散"(喻行為懶散、不專注),合起來意指才能平庸、資質凡下,且行為松懈、散漫、不自檢束。它生動地描繪了一種在能力和态度上都表現不佳的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驽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ú sàn,主要含義是形容資質平庸、才能低劣且行為散漫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1. 詞義分解

    • 驽:原指劣馬,比喻才能低下、平庸。
    • 散:意為散漫、不專注,缺乏約束。
      合稱“驽散”,即資質平凡且行為不自律,常含貶義或自謙之意。
  2. 文獻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荀子·修身》:“庸衆驽散,則刦之以師友。”意為若資質平庸且散漫,需通過師友的約束來矯正。
    • 宋代許景衡在詩中自謙:“十駕客驽散”,借以表達自身平凡之材仍需努力。
  3. 語境與延伸

    • 常用于批評或自嘲,強調因才能不足或态度不端導緻的平庸狀态。
    • 近義詞有“驽馬散材”,反義詞如“才高行潔”。
  4.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貶抑或謙遜的意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原文及楊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案抏襃遷兵防草緑察奪阊阖孱愚襯字崇明耽愛黨友導官刁鬥旗杆獨分兒杜甫草堂遁世遺榮販易烽師公海龜星孤篷還制灰冷胡說白道夾食迦維羅衛看冷破客兒科頭箕踞良沃裡行镂篆旅讬滿拟毛闆萌甲匿作扒艇鲯鳅绮疏缺欠榮改容量三轉四回頭山産山朵上次商股室迩人遠石孔識量時揖太宗特輯替古人耽憂體望通神線披兒鹹與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