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庶姓的意思、庶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庶姓的解释

古代指与天子或诸侯国君异姓且无亲属关系者。《左传·隐公十一年》:“ 薛 ,庶姓也。” 杜预 注:“庶姓,非 周 之同姓。”《诗·小雅·伐木》“籩豆有践,兄弟无远” 唐 孔颖达 疏:“《礼》有同姓、异姓、庶姓。同姓,王之同宗,是父之党也;异姓,王舅之亲;庶姓,与王无亲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宗室》:“ 汉 、 唐 之际,皆以宗亲与庶姓并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庶姓"一词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的特定称谓,其核心含义是指与统治王室或主君不同宗族、没有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或人士。它特指那些非王族同姓(即非"国姓")的姓氏群体。

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与对立概念:

    • 庶姓: 指在特定的封建国家或诸侯国内,与国君(天子或诸侯)不同姓的家族和姓氏。他们不属于统治家族的血缘宗亲系统。
    • 对立概念: "庶姓"最主要的对立概念是"国姓"或"公族"。国姓是指统治王室或公室本身的姓氏(如周王室为姬姓,鲁公室为姬姓,齐公室为姜姓等)。同姓的贵族(尤其是近支宗亲)通常被称为"公族"或"同姓"。
    • 与"庶民"的区别: "庶姓"强调的是姓氏血缘上与统治者的异质性,而非社会地位的高低。庶姓中可能包含地位很高的异姓贵族(如功臣、通婚的异姓诸侯),而"庶民"通常指平民百姓,与贵族相对。
  2. 历史语境与宗法背景:

    • 这一概念深深植根于周代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周天子分封同姓(姬姓)子弟和功臣(多为异姓)为诸侯。在诸侯国内部,国君(公)也会分封同姓(公族)和异姓(庶姓)卿大夫。
    • 在政治和社会关系中,"同姓"(国姓、公族)往往被视为更亲近、更可靠的力量(所谓"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享有一定的特权和政治优势。
    • "庶姓"则处于相对外围的位置。虽然其中不乏显赫家族(如周初分封的姜姓齐国),但在宗法血缘上,他们与统治核心存在天然的隔阂。例如,《左传》中常讨论如何对待"同姓"与"异姓"(即庶姓)的问题。
  3. 使用场景与典籍例证:

    •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先秦至秦汉时期,在封建国家(诸侯国)内部或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姓氏关系。
    • 典籍例证:
      • 《左传·隐公十一年》:“薛,庶姓也。” (薛国是与鲁国国君不同姓的国家)。
      • 《礼记·大传》:“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 (郑玄注:“庶姓,异姓也。” 意指异姓的家族与主君的血缘关系在上代就已分离,到了下代亲属关系就疏远断绝了)。
      • 《魏书·官氏志》:“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其氏不可胜书,今总其本枝,分其昭穆,缉为一志,庶姓族区分,昭穆有序。” (这里指将众多姓氏,包括非拓跋皇族的异姓贵族,按宗族源流进行区分和排序)。
  4. "庶"字的含义引申:

    • "庶"字本义有"众多"、"旁支"、"非嫡出"等含义。在"庶姓"一词中,"庶"主要取其"非正统"、"非主干"、"异"的引申义,强调其非统治宗族的属性。

"庶姓"是古代宗法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在某一统治集团(王室或公室)内部或与其交往的异姓家族。它反映了以血缘宗亲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政治结构,是理解中国古代姓氏制度、贵族政治和社会分层的关键词之一。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庶姓”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中的特定称谓,主要用于区分不同血缘关系的诸侯或贵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庶姓指与天子或诸侯国君异姓且无亲属关系的诸侯。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薛国因是周王室的庶姓(非姬姓),在诸侯会盟时需让位给同姓诸侯滕国。

二、与“同姓”“异姓”的区分

  1. 同姓:与天子/诸侯同宗族(如周代姬姓诸侯)。
  2. 异姓:与天子/诸侯不同姓但存在姻亲(如周王舅父的姜姓齐国)。
  3. 庶姓:既不同姓,也无亲属关系的诸侯(如夏商旧族或功臣封国)。

三、礼仪与地位

根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周天子接见诸侯时:

四、其他解释

部分文献(如)将“庶姓”引申为普通百姓,但此说法在权威历史典籍中较少见,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误用。古代文献中的“庶姓”专指无血缘的异姓贵族,与平民无关。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半瓶子醋保义鼻目槽道楚累辞无所假大吝大历十才子澹辞丹窍撢人邸将繁绿忿滀烽子分口分色镜头缚絷革运咯咂挂秦金过嗣轰轰隐隐后滚翻鹄仓隳凌家伎讲讽间脑见示娇丽甲役款项龙华饭隆美楼犂陋识麻麻亮昴毕冥途墨盒拿把漂曳皮里膜外前台樵竖弃明投暗懃儿青年人凄爽曲意饶先赏口射箭守镇死友趿拉铁片秃臣闲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