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翟的意思、戎翟的詳細解釋
戎翟的解釋
見“ 戎狄 ”。
詞語分解
- 戎的解釋 戎 ó 古代兵器的總稱。 軍隊,軍事:兵戎。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戎裝。戎馬。 古代稱兵車:禦戎。 大:戎功。 稱(方言,音如“農”):“戎有良翰”。 中國古代稱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筆畫
- 翟的解釋 翟 í 長尾山雉(野雞)。 古代樂舞用的雉羽。 古同“狄”,稱中國北方的民族。 翟 á 姓。 筆畫數:; 部首:羽;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戎翟(róng dí)是古代華夏族對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稱,由“戎”和“翟”(同“狄”)兩個部族名稱組合而成,泛指先秦時期活躍于中原以西及以北的遊牧民族。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語義演變與部族構成
-
“戎”的本義
甲骨文中“戎”象兵器(戈與盾組合),引申為軍事或戰争,後專指西方部族。《說文解字》載:“戎,兵也。從戈,從甲。” 商周時期,“西戎”涵蓋羌、氐等部落,如《詩經·小雅》中“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
“翟”的指代
“翟”原指長尾野雞(雉),因遊牧民族以雉羽為飾,故借指北方部族。《古代漢語詞典》釋“翟”通“狄”,如《國語·周語》載“狄,隗姓”,活躍于陝西北部至河套地區。
-
合稱的文化内涵
春秋戰國時,“戎翟”成為華夏對西北異族的泛稱,體現“華夷之辨”的族群觀念。《史記·匈奴列傳》稱“秦穆公得由餘,西戎八國服于秦”,其中包含翟族分支。
二、曆史地理分布
- 活動範圍:西起隴山(今甘肅東部),東至太行山,北達河套平原。《漢書·地理志》載“安定郡”為“戎翟故地”,即今甯夏固原一帶。
- 與中原互動:西周時威脅鎬京(如犬戎滅周幽王),戰國時被秦、趙兼并。秦獻公“兵臨渭首,滅狄䝠戎”,逐步納入華夏版圖。
三、社會特征與影響
-
經濟形态
以遊牧為主,《鹽鐵論》稱其“衣皮蒙毛,食肉飲酪”,善養馬匹,與中原農耕文明形成互補。
-
文化交融
戎翟藝術中的動物紋飾(如青銅器鹿形扣飾)影響華夏工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即吸收其軍事技術。
-
族群流變
部分戎翟融入漢族(如義渠部),餘部西遷成為匈奴或羌人先民。《後漢書·西羌傳》雲:“秦滅義渠,置隴西、北地郡”,标志其政治實體消亡。
權威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
- 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
- 範晔《後漢書·西羌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文獻版本信息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戎翟”是一個多義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與發音
- 詞義:通常被視為“戎狄”的異寫形式,泛指中國古代西北方的少數民族,其中“戎”指西方部族,“狄”指北方部族()。部分資料(如、2)将其解釋為成語,指戰争中戰馬疲乏無法作戰,但此類說法權威性較低,且未被主流詞典收錄。
- 發音:根據《漢典》等權威來源,“戎翟”讀作“róng dí”(),但部分文獻(如、7)也标注為“róng zhái”,可能與“翟”字多音有關。
2.曆史與文獻背景
- 在《左傳》《漢書》等史籍中,“戎翟”常指西北遊牧民族,例如春秋時期戎翟曾入侵周朝都城,後被晉文公擊敗()。秦人與戎翟的長期互動,也體現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文化交融()。
- 部分争議解釋(如“戰馬疲乏”)源于《左傳·僖公十三年》中“戎翟之馬”的典故,但此處的“戎翟”仍指代部族,并非獨立成語()。
3.使用場景與辨析
- 客觀指代:在曆史、文化類文本中,多用于描述古代少數民族,強調其與中原王朝的沖突或融合。
- 注意誤區:避免混淆“翟”字的讀音與含義(“翟”作姓氏或指長尾野雞時讀“zhái”,作民族名時多讀“dí”)。
建議以權威典籍和詞典解釋為準,優先采用“戎翟”即“戎狄”的釋義。若需引用“戰馬疲乏”等引申義,需注明出處并提示可能存在争議。
别人正在浏覽...
八哥白包單背誕豺祭常州學派饞獠朝靴鸱夷子蟲蛆楮錢撮十大阿待盡大晟詞頓虧耳邊之風方言矩行番攤馮招府報貢奉恭楷公粥黃塵變晃朗華僞胡離鹘鸰眼江心補漏醮器進就靳啬開亮口髡刖詈駡靈警六院戮力魯連蹈海内工奴材諾爾平補披埽千溢乾廕起局崎傾容衆衰邁四亭八當酸屑踢跳題位峂峪村侮笑鹹頀閑歲些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