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罰作勞役。《三國志·魏志·崔琰傳》“遂賜 琰 死”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太祖 以為 琰 腹诽心謗,乃收付獄,髡刑輸徒。”
“輸徒”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語,其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
基本定義
指古代将犯人判處勞役的刑罰,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三國志·魏志·崔琰傳》記載,曹操認為崔琰“腹诽心謗”,将其“髡刑輸徒”(剃發後罰作勞役)。
字義拆解
少數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盲目追隨他人導緻失去立場或利益,由“輸”(失敗)和“徒”(追隨)組合而成。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裴松之注等原始史料。
《輸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受人擺布,為别人做事而不自主,失去自由。
《輸徒》的部首是“豕”和“彳”,其中“豕”是指豬的意思,“彳”是指行走的意思。它共有11畫。
《輸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文獻《漢書·東夷傳》中,用來描述東北地區的部落受到漢朝統治,被迫服從的情形。
《輸徒》的繁體字為「輸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變化。《輸徒》的古時候寫法為「輸兔」,兔是古代的一種獸類,代表着這個詞的意思接近于“被人當成兔子一樣驅使”。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被這個惡勢力組織奴役,成為他們的《輸徒》。
2. 這個國家的人民長期受到壓迫,成為外部勢力的《輸徒》。
輸者、輸送、輸氧、徒步、徒勞等。
奴隸、助手、傀儡、僵屍等。
主宰、自主、領導、獨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