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泛區的意思、黃泛區的詳細解釋
黃泛區的解釋
黃河 泛濫區域。一般指1938年6月 河南省 鄭州市 附近的 花園口 堤岸遭到破壞後的受災地區。其時 黃河 水沿 賈魯河 入 颍河 及 西淝河 注入 淮河 ,淹沒 河南 、 安徽 及 江蘇 三省所屬四十四縣。 陳毅 《過黃泛區書所見》詩:“一過 黃 泛區,水茫茫。陷泥過膝及腰腹,人馬欲渡川無梁。”
詞語分解
- 黃的解釋 黃 á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顔色:黃色。黃昏。牛黃。黃澄澄。信口雌黃。 特指中國黃河:黃災。治黃。黃泛區。 指“黃帝”(即“軒轅氏”,傳說中原始社會部落聯盟首領):黃老(黃帝和老子)。炎黃子孫。 事情失
專業解析
"黃泛區"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漢語詞彙,指曆史上因黃河決口、泛濫、改道而造成的洪水長期淹沒和泥沙淤積的區域,尤指1938年花園口決堤事件後形成的廣袤受災地帶。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
成因與核心特征:
- 該詞直接源于黃河("黃")的泛濫("泛")。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曆史上多次決口改道。最典型的指代是1938年國民政府為阻滞日軍西進,在鄭州花園口人為炸毀黃河大堤,導緻黃河水南下奪淮入海,在無堤防約束的情況下于黃淮平原上肆意漫流長達九年(至1947年堵口),形成大面積的黃水泛濫區。
- 洪水退去後,留下的是深厚的沙質沉積物,導緻土壤嚴重沙化、鹽堿化,良田變為貧瘠的沙荒或沼澤,生态環境遭受毀滅性破壞,形成了獨特的地理景觀和災害烙印 。
-
地理範圍:
- 狹義的"黃泛區"主要指1938年花園口決堤後洪水主要波及的區域,覆蓋了河南省東部、安徽省北部以及江蘇省西部的部分縣市,總面積一度達數萬平方公裡,成為近代史上人為導緻的最大規模生态災難區之一 。
- 廣義上,也可泛指曆史上黃河多次泛濫改道(如奪淮入海時期)所影響的華北平原及黃淮海平原的廣大區域,這些地區的地貌和土壤都深受黃河泥沙沉積影響。
-
社會曆史影響:
- "黃泛區"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承載着沉重的曆史記憶。1938年的決堤雖延緩了日軍進攻,但也造成了數百萬民衆流離失所,數十萬人死亡,并留下了長期的生态和社會經濟創傷。該區域在洪水退去後成為著名的貧困區,農業生産條件惡劣,人民生活困苦,這種影響持續了數十年 。
- 因此,"黃泛區"一詞常與貧困、災害、生态破壞等負面社會經濟狀況相關聯。
-
現代變遷與治理: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泛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和改造。通過興修水利(如修建水庫、疏浚河道)、植樹造林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等措施,昔日的沙荒鹽堿地逐漸得到改善,部分區域已轉變為重要的農業生産基地。雖然"黃泛區"的地理标籤和曆史傷痕仍在,但其生态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已發生顯著變化。
"黃泛區"特指因黃河決口泛濫(尤指1938年花園口事件)而被洪水長期淹沒、泥沙淤積覆蓋,導緻土地沙化、鹽堿化、生态環境嚴重破壞的特定地理區域,主要位于豫、皖、蘇三省交界地帶。它既是特定曆史事件的産物,也是一個長期受黃河水患深刻影響的生态脆弱區符號,承載着特定的曆史苦難記憶和生态治理曆程。
來源參考:
- 中國水利百科全書(相關條目概述黃河曆史水患及花園口事件影響)
- 中國國家地理(相關文章論述黃泛區的形成、範圍及生态社會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黃泛區是“黃河泛濫區域”的簡稱,主要指曆史上因黃河決堤或改道而形成的受災區,具體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解釋:
一、狹義定義(特指1938年事件)
1938年6月,國民黨為阻止日軍進攻,炸毀河南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導緻洪水沿賈魯河、颍河等注入淮河,形成跨越豫、皖、蘇三省44縣的黃泛區。此次事件直接造成85萬人死亡,390萬人流離失所,并引發1942年河南大饑荒。電影《一九四二》即以該事件為背景。
二、廣義定義
泛指曆史上黃河下遊頻繁泛濫的區域,主要涉及豫東(商丘、開封等)、皖北(阜陽、宿州等)、蘇北(徐州、淮安等)、魯西南(菏澤、濟甯等)等地。這些地區因長期受黃河泥沙淤積和洪水侵襲,土地鹽堿化嚴重,農業生産力低下,形成了獨特的中原官話文化圈。
三、曆史影響
- 生态災難:洪水導緻耕地被毀,形成長達8年9個月的沼澤地帶。
- 社會動蕩:大量災民逃荒,催生了流民現象和地區偏見。
- 戰後重建:1951年國家在河南西華、扶溝建立黃泛區農場,通過治理逐漸恢複生産。
數據補充:據記載,黃河曆史上決口1500餘次,改道26次,每次改道均形成新的黃泛區。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詩扮相表德逼輸筆談不賞之功殘喘攙逐抽鬥翠紅鄉代詞疊迹訂頑對抗性矛盾堆墨法化房管風緩分交福嚴紫幹娘鬼燈檠禾杆谾豅翬服輝爍家報醮事祭韭靜絜進禦舅兄計争駿烈開屏鲙魚贶室來哚連動杆列縣離房魯酒薄而邯鄲圍慢弛摹揣排棄輕扇權忮阮孚戎旅商官聖經賢傳蜃樓山市石髓庶或水攻水信私事官雠甜言瓦蔔翔畋系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