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 泛濫區域。一般指1938年6月 河南省 鄭州市 附近的 花園口 堤岸遭到破壞後的受災地區。其時 黃河 水沿 賈魯河 入 颍河 及 西淝河 注入 淮河 ,淹沒 河南 、 安徽 及 江蘇 三省所屬四十四縣。 陳毅 《過黃泛區書所見》詩:“一過 黃 泛區,水茫茫。陷泥過膝及腰腹,人馬欲渡川無梁。”
黃泛區是“黃河泛濫區域”的簡稱,主要指曆史上因黃河決堤或改道而形成的受災區,具體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解釋:
1938年6月,國民黨為阻止日軍進攻,炸毀河南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導緻洪水沿賈魯河、颍河等注入淮河,形成跨越豫、皖、蘇三省44縣的黃泛區。此次事件直接造成85萬人死亡,390萬人流離失所,并引發1942年河南大饑荒。電影《一九四二》即以該事件為背景。
泛指曆史上黃河下遊頻繁泛濫的區域,主要涉及豫東(商丘、開封等)、皖北(阜陽、宿州等)、蘇北(徐州、淮安等)、魯西南(菏澤、濟甯等)等地。這些地區因長期受黃河泥沙淤積和洪水侵襲,土地鹽堿化嚴重,農業生産力低下,形成了獨特的中原官話文化圈。
數據補充:據記載,黃河曆史上決口1500餘次,改道26次,每次改道均形成新的黃泛區。
《黃泛區》是指河流流域内的河道堆積産生的黃土沉積區域,也稱為黃土高原。這個詞彙通常用來描述河流在流經一定地區造成的河道堆積現象。黃泛區通常位于河流下遊,土壤呈現黃色,由于土地肥沃,適合農業發展。
根據《漢字源流字典》,《黃泛區》中的字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黃 - 部首:⺤ (黃部)、筆畫:11
泛 - 部首:氵(水部)、筆畫:8
區 - 部首:阝(阜部)、筆畫:4
《黃泛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人們發現河流會經過一段時間流經的地方造成黃土沉積,就稱之為“黃泛區”。《黃泛區》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黃泛區」。
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變種,根據曆史記載,我們可以推測《黃泛區》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是「黃泛區」。
1. 河流從山區流經黃泛區,為周邊地區提供了豐富的農業資源。
2. 黃泛區的土壤肥沃,適合種植小麥和玉米。
1.黃土: 指在黃泛區域形成的富含黏粒的土壤。
2.河谷: 河流流經黃泛區域時形成的河谷地帶。
3.沉積: 河流在流經黃泛區時将攜帶的泥沙沉積在周邊地區。
1.黃土高原
2.黃河流域
3.黃土地
1.綠洲
2.丘陵地帶
3.黎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