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obey;defy] 違反;有意不依從長輩、上級的主意
違拗老人心意
不依從;違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打脊的髠囚,怎敢把爺違拗。”《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有甚事體,一憑分付,決不違拗。” 冰心 《寄小讀者》十二:“為着兄弟朋友,為着花鳥蟲魚,甚至于為着一本書一件衣服,和母親違拗争執,當時隻弄嬌癡。”
“違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解析:
詞義
指違背、不順從他人意願,尤其用于描述對長輩、上級或權威的故意反抗。例如:“違拗老人心意”“違拗上級命令”。
在古漢語中也有類似用法,如金代《西廂記諸宮調》中“怎敢把爺違拗”。
讀音争議
現代标準讀音為wéi ào(),但部分資料标注為wéi niù(如),可能為方言或古音殘留,建議以wéi ào 為準。
在精神醫學中,“違拗症”指患者對指令表現出異常抵抗,常見于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分為兩類:
注意:該詞帶有負面色彩,使用時需根據語境區分是普通不服從還是病理性行為。
違拗是一個多義詞,可指反抗、不服從、頂撞、抵觸等義項。用于描述人們對某種規定、約束、規則等不滿,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
違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辵)和手。其中,“辶”是表示行走、行動的辶字部首,“手”是表示手的手字部首。
違拗的總筆畫數為9畫。
違拗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但其具體來源尚不明确。
違拗的繁體字為「違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違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具體為:「違拗」。
1. 他對上司的命令感到違拗,因此決定辭職。
2. 學生們對于校規的違拗行為令校長感到失望。
違背、違規、違禁、違約、違法
不從、不順從、抵觸、對抗、反抗
順從、遵守、服從、聽從、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