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露以後的露水。 南朝 梁 庾肩吾 《答武陵王赉絹啟》:“遂使鶴露宵凝,輕絺立變;鴈風朝急,治服成溫。” 清 王賓 《祝英台近·秋思》詞:“咽蟬風,飄鶴露,寂寞紅蘭渡。”參見“ 鶴警 ”。
“鶴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根據古籍記載,“鶴露”指白露節氣之後的露水。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文學家庾肩吾的《答武陵王赉絹啟》:“遂使鶴露宵凝,輕絺立變”,描述秋夜寒露凝結在細葛布上的景象。
需注意與“鶴警”的關聯——古書記載鶴性警覺,遇露水滴落竹葉會驚鳴,故“鶴露”常出現在描寫夜警場景的詩文中。
該詞已屬生僻詞彙,主要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詩詞創作中,如:
例:清《橫陽草堂次謝疊山韻》中“銀鈎透壁詩人去”與“鶴露”意象相映成趣。
注:不同文獻對引申義的解讀存在差異,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鶴露》是一個成語,它形容非常早上的時候,太陽剛剛升起,鶴鳥羽毛上的露水還未蒸發,形成一層白色的露水。同時,它也用來比喻文采斐然、才華出衆的人。
鶴露的拆分部首是鳥(鶴)和水(露)。
鶴的筆畫數為10畫(㇑ 一丨 乚 丶 丶 十),露的筆畫數為13畫(氵二 丄 一丨 一丨 丨 乚 一丨 一)。
《鶴露》一詞最早見于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本書記載了中國曆史上許多有趣的典故和故事,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化遺産。
繁體字《鶴露》表示鶴露的意思,它的形狀更加複雜,字體更加書法化。
古時候,寫鶴露的字形可能和現代稍有不同,但主要的部分仍然相似。因為語言和文化的發展,漢字的形态也有所改變。
1. 天剛亮,鶴露還未飛散,園中百鳥開始歡唱。
2. 小王的文章才華橫溢,如鶴露之辭,引人注目。
鶴仙(形容神仙般飄逸的姿态)
露水(夜晚或早晨降落在地面或物體上像水珠一樣的液體)
鶴立雞群(形容在群體中突出或與衆不同)
鶴發童顔(形容年紀大而精神煥發)
庸才(指才能平平,不出衆的人)
黯然失色(形容在比較中顯得黯淡無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