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書六禮的意思、三書六禮的詳細解釋
三書六禮的解釋
舊時婚禮,男家須具備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禮儀,謂之“六禮”。在納采、納征、親迎時,男家還要備置禮物,以書面緻送女家,謂之“三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二回:“ 侯虎 卻不敢怠慢,備了三書六禮,迎娶過來。”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六禮的解釋 .謂古代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和鄉射禮、相見禮。《禮記·王制》:“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 鄭玄 注:“鄉,鄉飲酒、鄉射。”《荀子·大略》:“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
專業解析
三書六禮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中一套完整而嚴謹的婚嫁禮儀程式,主要記載于儒家經典和曆代禮制文獻中,體現了傳統社會對婚姻的重視及其禮儀的規範性。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内涵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三書
“三書”指古代婚姻締結過程中必備的三種正式文書,具有法律與禮儀的雙重效力:
- 聘書:男方正式向女方提親并獲允諾後,交付的定親憑證文書,标志婚約初步成立。内容包含男方基本信息、求婚意願及聘禮清單(參考:《周禮注疏》鄭玄注;《儀禮·士昏禮》)。
- 禮書:詳細記錄納征(過大禮)環節中所贈聘禮的種類、數量及規格的清單文書,由男方送至女方家,作為聘禮的正式憑證(參考:《禮記·昏義》;宋代《朱子家禮》)。
- 迎書:親迎之日,男方迎娶新娘時提交的正式文書,證明新娘身份及迎娶流程合乎禮制,是完成婚姻儀式的最終憑證(參考:《唐律疏議·戶婚》;《大明會典》)。
二、六禮
“六禮”指從議婚至完婚的六個核心禮儀步驟,源自周代,後為曆代沿襲:
- 納采:男方遣媒人攜禮物(通常為雁)至女方家提親,表達聯姻意向(《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
- 問名:女方允婚後,男方詢問女方姓名及生辰八字,用于占卜吉兇(《白虎通義·嫁娶》:“問名者,謂問女名以歸蔔之也”)。
- 納吉:男方将雙方生辰蔔得吉兆後,通知女方并正式定婚(《儀禮·士昏禮》:“納吉,歸蔔于廟得吉兆,複使使者往告”)。
- 納征(納币):男方向女方送聘禮,婚約至此具有法律約束力(《禮記·昏義》:“納征者,納聘財也”)。
- 請期:男方擇定婚期後,攜禮物征求女方同意(《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
- 親迎:新郎親赴女方家迎娶新娘,完成婚禮儀式(《詩經·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于渭”)。
三、文化意義
三書六禮體系體現了儒家“重禮明分”的思想,強調婚姻的莊重性、家族聯結與社會責任。其程式化的規範不僅保障了婚姻的合法性,也承載了祈福禳災、宗族延續的文化内涵(參考: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 《儀禮》《禮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唐律疏議》劉俊文點校,中華書局
- 《朱子家禮》上海古籍出版社
-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
- 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研究》,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三書六禮”是中國古代婚姻習俗的核心禮儀,形成于西周時期,主要包含兩類内容:
一、三書(婚姻文書)
- 聘書:即訂婚書,在“納吉”環節由男方交予女方,正式确立婚約。
- 禮書:詳列聘禮清單,包括禮物種類與數量,用于“納征”(過大禮)環節。
- 迎書:迎娶新娘的正式文書,在“親迎”環節由男方送至女方家。
二、六禮(婚姻流程)
- 納采:男方請媒人提親,并贈送象征吉祥的禮物(如大雁,寓意忠貞)。
- 問名:交換雙方生辰八字,占卜吉兇,俗稱“合八字”。
- 納吉:若占卜結果為吉兆,男方正式通知女方訂婚。
- 納征:男方送聘禮至女方家,婚約至此不可更改。
- 請期:男方擇定婚期并征得女方同意。
- 親迎:新郎親自迎接新娘完成婚禮。
現代意義
傳統“三書六禮”流程複雜,現代多簡化為提親、訂婚、結婚等環節,但其核心——明媒正娶的儀式感仍被部分地區保留。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地域差異,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白蓮池拔脫陛枑筆名璧月察罕長關鲳魚抄暴橙橘戶赤烘烘貙虎辭達粗官底肥丁身錢東砍西斫渡海蹲班房敦笃封侯骨風望紛若豮豕撫馭湀辟號火讙呶假報告寄費金迷及物動詞據卧開幕式狂乖楞沖靈廛臨時動議柳橋啰赢戮辱旅舍律斬叛渙前列腺讓品融渾如法聖事神資釋屩收信人隨坐瑣附畏法畏服問斷小會子虓險笑筵歌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