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上古或邊遠之民于樹上築巢而居。《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人皆巢居以避之。”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南 越 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唐 杜甫 《五盤》詩:“好鳥不妄飛,野人半巢居。”
(2).猶隱居。 明 劉基 《次韻和石末公九日見寄》:“辟難無勞效 桓景 ,巢居隨處壓崔嵬。” 明 許三階 《節俠記·閨憶》:“隻是巢居有日,椎紒堪悲,戶外之雀可羅,堂前之燕盡去。”
“巢居”一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原始居住形式
基本定義
指上古或邊遠地區民衆在樹上搭建巢穴居住的原始生活方式,目的是躲避野獸侵襲或適應潮濕環境。如《莊子·盜跖》記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人皆巢居以避之。”
建築特點
巢居以樁木為基礎,架空地面建造半樓式結構,上層住人,下層通風防潮,是早期“幹欄式建築”的雛形。其技術核心在于利用樹木的彈性和韌性實現懸挑結構。
分布與功能
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多雨潮濕地區(如南越),與北方穴居形成鮮明對比(《博物志》載“南越巢居,北朔穴居”)。優勢包括防蟲蛇、避洪水、通風散熱等。
二、引申含義
隱居代稱
後衍生為“隱居”的象征,如明代劉基詩句“巢居隨處壓崔嵬”即以巢居暗喻隱士生活。
文化演變
巢居逐漸發展為成熟的幹欄式建築(如河姆渡遺址),成為中國古代南方民居的重要形式。其技術原理至今仍影響東南亞高腳屋等建築形态。
補充說明:考古發現表明,巢居并非完全虛構,而是早期人類適應環境的智慧體現。例如,山西西侯度遺址等佐證了舊石器時代巢居的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