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餹的意思、黍餹的詳細解釋
黍餹的解釋
用黍米制成的糖。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二:“ 晉 永嘉 中,有 天竺 胡人,來渡 江 南。其人有數術,能斷舌復續,吐火……其吐火,先有藥在器中,取火一片,與黍餹合之,再三吹呼,已而張口,火滿口中,因就爇取以炊,則火也。”
詞語分解
- 黍的解釋 黍 ǔ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 筆畫數:; 部首:黍; 筆順編號:
- 餹的解釋 餹 á 古同“糖”。 筆畫數:; 部首: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黍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用黍米(一種黏性谷物,類似黃米)制成的糖類食品。黍米在古代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因其黏性常用于制作糕點或糖食。
- 字形結構:由“黍”(谷物名)和“餹”(同“糖”)組成,直接體現“黍制糖”的工藝。
2.文獻出處
- 該詞可見于晉代幹寶《搜神記》卷二,描述天竺胡人表演吐火術時提到“黍餹”作為輔助材料,表明其可能用于古代特殊儀式或技藝中。
3.相關延伸
- 文化背景:黍米在古代常用于祭祀或重要節慶,黍餹可能兼具食用與象征意義。
- 關聯詞彙:如“殺雞為黍”(待客之禮)、“範張雞黍”(友誼典故)等成語,均體現黍在古代社會的重要性。
4.現代應用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更多作為古語詞出現在文獻或特定研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黍米制糖的具體工藝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搜神記》等古籍或古代飲食文化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黍餹的意思
“黍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黍米煮熟後所制成的食品,類似于粥。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黍餹由兩個部首組成:"禾"和"饣"。
它的筆畫數為12畫。
來源和繁體字
黍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食譜和烹饪方法,它是中國曆史悠久的傳統食品之一。
在繁體字中,黍餹的寫法為「黍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黍餹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代的黍餹可能以不同的字形寫作:「黍鄕」、「黍糗」等。
例句
1. 夏日的早晨,村民們聚在一起吃着熱騰騰的黍餹,感受着鄉土味道。
2. 鄰居煮了一鍋香噴噴的黍餹,請我們品嘗。
組詞
黍餹沒有獨立的組詞,它一般作為一個整體出現。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黍飯、黍粥。
反義詞:生黍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