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時稱館職及内侍之押班、都知。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館職常苦俸薄,而吏人食錢甚厚。 周子充 作正字時,嘗戲曰:‘豈所謂省官不如省吏耶?’都下舊謂館職為省官,故雲。”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寄資官》:“内侍之職,至於幹辦後苑,則為出常調,流輩稱之曰苑使。又進而幹辦龍圖諸閣,曰閣長。其上曰門司,曰禦藥,曰禦帶。又其上為省官,謂押班及都知也。”
(2).裁減冗官。《晉書·荀勗傳》:“ 勗 議以為,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省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資料綜合理解:
宋代官職稱謂
指宋代對館職(如史館、昭文館等文職)及内侍(宦官)中的高級職位“押班”“都知”的稱呼。例如《老學庵筆記》提到“館職為省官”,說明其與文職官員相關。
裁減冗官的政策
指精簡官僚機構、減少冗餘官員的行政措施。如《晉書·荀勖傳》記載:“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強調精簡官員需與簡化政務結合。
成語含義的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官員節儉廉潔”的成語,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但具體篇章内容已散佚,現存文獻中多指向宋代及晉代用法。
“省官”需分語境理解:古代多指官職或裁官政策,現代可能衍生新義。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權威詞典進一步考證。
「省官」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省」是它的前一個字,「官」是它的後一個字。
「省」這個字的部首是「目」,它有10個筆畫;「官」這個字的部首是「宀」,它有8個筆畫。
「省官」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社會。在古代,「省官」指的是官員被解除職務或罷免後仍然享受一部分待遇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省」用簡化字則寫為「放」,而「官」則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省」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古字寫作「⿱爿目」,形狀中間有一個短橫,上面兩點代表了人的雙眼。
「官」在古代寫作「宀土口」,底部的三個橫線表示屋頂,上面的方塊代表房間,中間的口形表示人的入口。
這位官員因貪污受到了判刑,但他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省官」待遇。
「省官」可以與其他詞組成新的詞語,例如:「省官職務」、「省官祿位」。
「省官」的近義詞是「禦史大夫」、「官職解除後仍有待遇」;反義詞是「正式解除官職」、「喪失待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