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暴發。《魏書·崔浩傳》:“ 屈丐 家國夷滅,一身孤寄,為 姚氏 封殖……乃結忿於 蠕蠕 ,背德於 姚興 ,撅竪小人,無大經略。”《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 屈丐 ﹞不思醻恩報義,而乘時徼利,盜有一方,結怨四鄰;撅豎小人,雖能縱暴一時,終當為人所吞食耳。” 胡三省 注:“撅,與掘同,其月翻。撅豎,言撅起自豎立也。”
“撅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核心解釋
指“暴發”,尤其形容突然崛起但缺乏根基的勢力或人物,含貶義。例如《魏書·崔浩傳》中“撅豎小人”即指此類人。
詞源與結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撅豎”可形容“昂首挺胸的姿态”,但此釋義未見于古籍引用,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撅豎”在古漢語中主要用于貶義,強調“突然發迹但根基薄弱”,需注意不同來源的釋義差異。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魏書》《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撅豎》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讀音為juē shù。本義是形容物體豎直向上伸直。引申義是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不受拘束,任性而為。
《撅豎》的部首是“手”,用手的動作來表示。它的總筆畫數為14個。
《撅豎》是一個現代漢語詞語,最早出現在清朝的小說《紅樓夢》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撅豎」。
在古代漢字中,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舊時寫作「撅豎」的字形為「撧」+「立」。
1. 她撅豎着嘴,表示不滿的情緒。
2. 他喜歡撅豎嘴,裝出一副生氣的樣子。
組詞:向上撅豎、撅豎嘴、豎撅嘴
近義詞:矗立、傲立、巍然
反義詞:低頭、俯身、仰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