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崔瑗 《座右銘》:“無道人之短,無説己之長。”後以“説長道短”指議論他人的好壞是非。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一折:“俺倒不言語,他倒説長道短的。”《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起初兒子病重時,我原要另擇日子。你便説長道短,生出許多話來,執意要那一日。” 劉紹棠 《芳草滿天涯》:“那是外鄉遠處的習俗,到底還是要有個分寸,免得别人在背後說長道短。”
2.談說各種事情。《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自從 杜先生 一番品題之後,這些縉紳士大夫家筵席間,定要幾個梨園中人,雜坐衣冠隊中,説長道短,這個成何體統!” 草明 《乘風破浪》四:“ 劉進春 正想尋一個小孩子來散散心,便摟着了她,和她說長道短。”
“說長道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uō cháng dào duǎn,其核心含義是議論他人的是非好壞,多帶有貶義色彩,指不負責任地談論别人的優缺點或私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說長道短”反映了人際交往中常見的負面行為,強調對他人私事的過度議論。其曆史可追溯至漢代,語言結構簡潔卻寓意深刻,至今仍廣泛用于描述缺乏邊界感的言論。
《説長道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說得長,道理卻很短”,指能夠言簡意赅地闡述問題的能力。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能夠用簡潔、有力的語言表達出複雜的觀點或道理。
《説長道短》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言(言字部)和道(辵字部)。言字部表示與“說話”、“語言”相關的意義,辵字部表示“走”的意義。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4。
《説長道短》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文人謝靈運的《文選·隨園詩話》一書中。謝靈運是唐代文學評論的先驅,他在該書中記錄了一些評論和隨筆。這個成語即出自其中一篇隨筆。
《説長道短》是這個成語在中文繁體字中的寫法,如在台灣和香港常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成語《説長道短》通常采用的是行書或楷書形式。這些寫法能夠更加準确地展現每個字的筆畫和結構。
1. 他的演講真是讓人受益匪淺,能夠用幾句話説長道短。
2. 這位作家以其獨到的見解和謙虛的态度,成功地説長道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説長道短的組成部分是“説長”和“道短”,兩個詞都分别有自己的意義。其中,“説長”是指說話很長,即說得詳細;“道短”是指道理很短,即道理簡潔。
近義詞可以是“言簡意赅”、“一語道破”等。
反義詞可以是“拉拉雜雜”、“繞彎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