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絲絹制的裙。 唐 顧況 《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籠裙雲母光,朱絃緑水喧洞房。” 唐 于鹄 《贈碧玉》詩:“新繡籠裙荳蔻花,路人笑上返金車。”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裙襯裙》:“﹝ 隋 ﹞又制單絲羅以為花籠裙,常侍宴供奉宮人所服。”
“籠裙”是隋唐時期流行的一種絲質裙裝,主要用于宮廷宴樂或舞蹈場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籠裙指用輕薄的絲絹制成的裙裝,材質多為單絲羅等高級織物,常以刺繡、花紋裝飾。其名稱可能源于裙身輕盈如籠紗的視覺效果。
曆史背景
據五代馬缟《中華古今注》記載,隋炀帝曾命人制作“花籠裙”,專供侍宴宮人穿着。唐代延續了這一服飾傳統,成為宮廷樂舞表演的标志性裝束。
裝飾特征
唐代詩詞中可見其華美細節:
文化地位
作為宮廷專用服飾,籠裙不僅體現唐代絲織技術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當時樂舞文化的興盛。其輕盈飄逸的質感與舞蹈動作相得益彰,成為宴樂場景中的重要視覺元素。
《籠裙》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女性穿在下身的裙子。古代女性為了保護身體和行動方便常常穿着這種裙子。
根據《康熙字典》,《籠裙》包含兩個部首:⺮(竹)和衣(衤)。它總共有17個筆畫。
《籠裙》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出現,它是近些年的新詞。繁體字為「籠裙」。
在古時候,沒有關于《籠裙》的具體漢字寫法,因為這個詞是在現代出現的。
1. 她穿着一條藍色的籠裙,走在街上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
2. 她的母親每天都親手為她織制一條漂亮的籠裙。
3. 她的籠裙上繡滿了精緻的花紋,展現了她的繡花技巧。
1. 吊裙:一種圍裙的變形,可以綁在腰部的帶子上。
2. 圍裙:用于保護身體穿在衣物外面的一種裙子。
3. 穿裙:指女性穿着裙子。
1. 裙子
2. 衣裙
1. 褲子
2. 裆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