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dest]謙虛
念高危則思謙沖。——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見“ 謙沖 ”。
亦作“ 謙沖 ”。猶謙虛。 三國 魏 曹操 《報荀彧書》:“前後謙沖,欲慕 魯連 先生乎?” 宋 蘇轼 《賜皇叔改封徐王颢上表辭免冊禮允诏》之一:“雖莫稱朕所以極褒崇之心,而将使卿庶幾獲謙沖之福。” 唐弢 《橋》:“是的,我也正要向你介紹 黃承彥 ,一個和藹,謙沖,潔身自好的老人。”
謙沖(qiān chōng)是漢語中形容品德修養的複合詞,核心含義指謙虛淡泊、不驕不躁的處世态度。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二者結合為“謙沖”,形容人謙遜溫和、虛懷若谷,以低調姿态待人接物。例如:
《晉書·裴秀傳》:“謙沖守道,貞潔無欲。”
待人接物時言辭懇切、舉止恭敬,如《宋書·王弘傳》載其“謙沖逾甚,卑躬下士”。
不争名利,保持内心澄澈,《舊唐書·蕭複傳》稱其“性謙沖,未嘗以勢位自矜”。
體現儒家“溫良恭儉讓”與道家“守柔”思想的融合,如諸葛亮《誡子書》倡導“謙沖以自牧”。
語出《周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指以謙遜态度約束自身,提升德行修養。
唐代名臣房玄齡被贊“謙沖畏慎”(《貞觀政要》),謝安“謙沖深抑,功成不居”(《晉書》)。
今多用于描述職場品德(如“謙沖處事”)、學術态度(如“謙沖治學”)或領導風範(如“謙沖為政”),強調以低調、包容的姿态達成目标。
權威參考來源:
“謙沖”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經典文獻
近現代引用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描述人的品德修養。例如:
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谏太宗十思疏》及道家經典文獻。
裁鑒産地長胥吃飯穿針丹甑澄泥硯燈窩釘春盛鬥殺法燈蜚語鋒穎芙蓉出水幹吾刮地鼓院橫矛壞事煥景戶版交杯狡口節使驚恸禁戢謹養靠己塊兒八毛愧痛樂毅論撩衣嶺岑履曆明眼粘聚趴稀賠樁平局蒱且牽役青幡碛沙湫泊熱功當量日勢如荼如火山衲舌根音勝屠水喉天階吐餔外層大氣危民僞詐舞天弦鼗細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