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腳氣病。謂毒氣下流,足為之腫。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逆順》:“逆天時則病流腫,水張痿痺,孔竅不通。”《三國志·吳志·薛綜傳》:“鬱霧冥其上,鹹水蒸其下,善生流腫,轉相洿染,凡行海者,稀無斯患。”《資治通鑒·齊和帝中興元年》:“ 郢城 之初圍也,士民男女近十萬口;閉門二百餘日,疾疫流腫,死者什七八。”
流腫是古代中醫術語,指因水濕停滞、氣血不暢導緻的局部或全身浮腫病症,常見于下肢。其釋義與用法如下:
水腫病候
“流腫”指水液代謝失常,溢于肌膚引發的腫脹。《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水腫,浮腫。” 如《諸病源候論·流腫候》載:“流腫者,由風濕毒氣搏于血氣所緻……其狀赤脈起如編繩,急痛壯熱,皮膚㿇㿇而腫。”
症狀特征
多表現為肢體腫脹、按之凹陷,常伴發紅、疼痛或發熱,以下肢為典型發病部位。《黃帝内經·素問》提及“濕氣下流,客于陰股”,與此病機相關 。
《金匮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指出“腰以下腫,當利小便”,對應“流腫”以利水滲濕為治法 。
“流”含“水行移動”之意(《說文解字注》),“腫”指皮肉浮脹,二字組合強調水液流動停滞緻腫的病機特點。
現代醫學中,“流腫”對應下肢水腫,常見于心力衰竭、腎病綜合征或靜脈回流障礙等疾病。中醫臨床仍沿用“流腫”描述濕邪下注所緻水腫,治療以健脾化濕、溫陽利水為主。
權威參考來源:
“流腫”一詞存在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使用:
一、古漢語中的醫學含義(主要見于曆史文獻)
基本定義
指腳氣病,因毒氣下流導緻足部腫脹的病症。該釋義多見于漢代至三國時期的文獻,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到“逆天時則病流腫”,《三國志·吳志·薛綜傳》也記載了濕熱環境下“善生流腫”的現象。
曆史背景
古代常将水腫類疾病與環境、氣候關聯,如《資治通鑒》描述郢城圍困期間“疾疫流腫”導緻大量死亡,反映當時對傳染性水腫的認知。
二、現代漢語的引申比喻(較少使用)
基本含義
形容事物充盈到溢出的狀态,類似“水流滿溢容器”。此釋義強調“流動+腫脹”的組合意象,多用于文學化表達。
使用建議
需注意語境,避免與醫學概念混淆。現代更常用“水腫”指代組織液潴留的病理現象(如解釋的皮膚或皮下液體過量)。
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涉及古籍或曆史讨論,通常指向腳氣病;若為現代比喻性用法,則側重“溢出”的抽象描述。
寶绶草木撐腸拄腹坼剖純厚存楚存立錯崿擔夫導非德輶釣溪洞漏斷折惰農讀書破萬卷遏惡犯威飛聽富說伏膺好景河圖涸濁荒服黃姜徽塵惠養交工嬌俏嬌荑金口玉言昆蟲鱗施林植隆中冒拜妙璞滅菌摩挱歐攘前後溲遣聲缺絶羣飛人性榮升沙堁傷員食不重味收泉屬性統籌通問剜肉成瘡無補于事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向笛險悍郗家庭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