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宮苑、内室的門。借指宮廷、家庭。《禮記·樂記》:“在閨門之内,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淮南子·主術訓》:“人主深居隱處以避燥溼,閨門重襲以避姦賊。”《周書·孝義傳·秦族》:“﹝ 秦族 ﹞與弟 榮先 ,復相友愛,閨門之中,怡怡如也。” 清 劉大櫆 《阮君傳》:“ 世忠 、 世恩 ,其操履亦閨門庸行之常,無異於人者,然求之世俗,何其難得而可敬也!”
(2).婦女所居之處。《北齊書·尉瑾傳》:“ 瑾 外雖通顯,内闕風訓,閨門穢雜,為世所鄙。” 宋 蘇轼 《策别安萬民五》:“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論戰鬭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 清 李漁 《蜃中樓·傳書》:“據你説是貴人之女、士人之妻,就該不出閨門。”
(3).借指婦女、妻子。《新五代史·漢高祖皇後李氏傳》:“太後深以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謀於閨門!’” 宋 蔡夢弼 《草堂詩話》卷二:“ 老杜 當兵戈騷屑之際,與其妻各居一方,自人情視之,豈能免閨門之念!” 清 錢謙益 《巡撫廣西等處地方軍務都察院右佥都禦史何士晉授通議大夫制·前母加贈淑人》:“匪徒為泉壤之光,亦以著閨門之勸。”
(4).城上小門。《墨子·備城門》:“大城丈五為閨門。” 孫诒讓 間诂:“依上文,則大城高三丈五尺,門之高當不下二三丈。此閨門乃别出小門,故止高丈五。”
(5).泛指城門。《左傳·昭公元年》:“ 罕虎 、 公孫僑 、 公孫段 、 印段 、 遊吉 、 駟帶 私盟于閨門之外。” 杜預 注:“閨門, 鄭 城門。”
(6).“金閨門”的省稱。 南朝 梁 何遜 《贈族人秣陵兄弟》詩:“各價齊兩 許 ,閨門比三 陳 。” 宋 曾鞏 《胡太傅挽詞》之一:“讜言留簡冊,恭德載閨門。”
“閨門”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引申含義
2.家庭與禮教象征
• 象征家庭内部的和睦,如《禮記·樂記》提到“在閨門之内,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 代指女性應遵循的禮教規範,如“守節”“賢良”等品質。
三、文學與文化意象
在文學中常與女性情感關聯,如“閨怨”“閨情”等題材,體現傳統對女性内斂形象的塑造。近代“走出閨門”則被用于描述女性突破傳統束縛。
總結
該詞兼具物理空間與禮教隱喻的雙重性,既指具體門庭,也承載古代社會對女性角色的規範。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
《閨門》是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詞彙,常用來形容女子的家庭、私生活和内部事務。它代表着女性親屬之間的信任和保護,也象征着女子的貞操和家庭的門戶。
《閨門》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閨(guī)和門(mén)。
閨字的部首是門。它由7個筆畫組成。
門字的部首也是門。它由3個筆畫組成。
《閨門》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形容了女子在家的生活狀态和地位。隨着時間的推移,它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成為一種文化和社會象征。
《閨門》的繁體字為「閨門」。
在古代,閨門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闠門」。
1. 她守着閨門,忠心照顧家人的需要。
2. 他的舉止一直能得到家中的閨門。
3. 外面的世界對她來說并不重要,她隻想守在閨門裡過安靜的生活。
閨門貞操、閨門之見、閨門秘聞、閨門世家。
女性居家、家庭私事、私密生活。
公開生活、男性家庭、外部事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