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嘷叫”。1.指獸類的吼叫。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下:“鹿走崖岸之上,羣鰐嘷叫其下,鹿怖懼落崖。”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三章:“遠處的林子裡傳出狼和豹子的嗥叫聲。”
(2).大聲哭叫,叫喚。嗥,通“ 號 ”。《北史·吐谷渾傳》:“ 葉延 少而勇果,年十歲,縛草為人,號曰 姜聰 ,每日輒射之,射中則嘷叫泣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呂無病》:“刀脊中額,額破血流,披髮嗥叫而出,将以奔告其家。”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九章:“ 杜三春 也嗥叫起來:‘他打人。’”
“嗥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áo jiào,屬于動詞,主要用于描述動物或人的特定發聲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動物吼叫:指野獸(如狼、豹子等)發出的深沉、響亮且帶有野性的叫聲。例如:
人哭叫/叫喚:在古漢語中也可指人因痛苦、憤怒而大聲哭喊,但現代用法較少,且需注意“嗥”通“號”。例如:
“嗥叫”的核心含義是野獸的吼叫,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對象。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聊齋志異》《嶺表錄異》等文獻。
嗥叫,是一個形容動物發出長而尖銳聲音的詞語。例如,狼群在夜晚進行狩獵時會發出嗥叫聲。
拆分部首和筆畫:嗥字的部首是口,總共包含13個筆畫。
來源:嗥叫一詞最早出現于《莊子·養生主》:“豺狼之言嗥嗥而至,狸狌之言喵喵而至。”後來逐漸成為描述動物發出尖銳聲音的常用詞彙。
繁體字:嚎叫(嗥叫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說文解字》中,嗥字的形狀是從“口”加上象征聲音的旁邊。古代人們通過這種方式來串聯字義和字形。
例句:夜晚的森林裡響徹着狼群的嗥叫聲。
組詞:嗥聲、嗥嘯、嗥笑。
近義詞:吼叫、嚎叫、叫嚣。
反義詞:低吟、細語、輕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