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怪諜 ”。古代專門記載怪異的書簡。《後漢書·方術傳序》:“然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於明靈之府,封縢於瑤壇之上者,靡得而闚也。”《舊唐書·經籍志上》:“自古之粹籍靈符,絶域之神經怪諜,盡載於此二書矣。”
“怪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引申含義
曆史文獻中的含義
現代用法
如需進一步探讨詞義演變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
怪牒,是一個漢字詞語,既可以作為名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及相關詞語進行介紹。
怪牒的拆分部首為⺡(犭)和片(牙),總共由6筆構成。
怪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莊子·秋水》篇,其中有一句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怪,萬物有得失而不牒。”其中的“不牒”即是“怪牒”的古代寫法。
在繁體字中,怪牒保持不變,仍然是“怪牒”。
在古代文獻中,怪牒是用古體字書寫,沒有現代标準字形。
1. 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令人感到非常怪牒。
2. 這份投訴信真是一張充滿怪牒的文書。
怪牒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各種表達意思的短語,如:
1. 怪牒書:指具有異議、怪異之意的文書。
2. 怪牒言:指言辭乖僻、怪異之語。
3. 怪牒态度:指表現出異常、奇怪的态度。
近義詞:異言、奇言
反義詞:正常、合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