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朔鼙的意思、朔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朔鼙的解释

即鼙鼓。古代射礼奏乐时,须先击鼙鼓,故称。《仪礼·大射》:“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释名·释乐器》:“鼙,裨也,裨助鼓节也。声在前曰朔,朔,始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朔鼙是古代中国礼乐制度中的一种打击乐器,属于鼙鼓类,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祭祀仪式。其名称由“朔”与“鼙”复合而成,需结合字义与文献记载综合考释:


一、字义解析

  1. 《说文解字》释为“月一日始苏也”,本义指农历每月初一,引申为“初始”“开端”。在礼乐中象征仪式起始,如《周礼·春官》载“以乐舞教国子……始奏以文,复乱以武”,其中“始奏”即与朔鼙的引导功能呼应。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周礼注疏》。

  2. 《释名·释乐器》称“鼙,裨也,助鼓节也”,指小型骑鼓,常与建鼓配合使用。形制较小,持于手中敲击,用于控制节奏。

    来源:刘熙《释名》;陈旸《乐书》。


二、乐器定义与功能

朔鼙特指雅乐演奏中引领乐曲起始的小鼓。其核心特征如下:


三、文献例证

  1. 《周礼·春官·大师》

    “令奏鼓朄”郑玄注:“朄,小鼓也。先击小鼓引大鼓,犹朔鼙之导乐。” 直接关联朔鼙的引导功能。

    来源:郑玄《周礼注》。

  2. 唐代雅乐制度

    《新唐书·礼乐志》载元日大典用乐:“朔鼙、应鼙各二人,分列左右,启奏于庭。” 明确其用于宫廷仪典开端。

    来源:欧阳修《新唐书》。


四、文化意涵

朔鼙作为礼乐符号,承载两层深意:

  1. 时间秩序:以“朔”为名,强化仪式的时间神圣性,如《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朔鼙之声象征天人时序的协调。
  2. 权力象征:作为雅乐开端乐器,体现王权对礼乐秩序的掌控,如陈祥道《礼书》称“鼓鼙导和,王化所基”。

    来源:《礼记正义》;陈祥道《礼书》。


结论

朔鼙是周代至唐代雅乐体系中的仪式性导引鼓,以“初始”为核心意象,通过声序规范强化礼乐制度的时空秩序与权力象征。其名物考释需结合字源、礼制功能及历史文献互证,属中国古代音乐史与礼制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

网络扩展解释

朔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奏膜鸣乐器,属于鼙鼓的类别,主要用于礼仪和音乐活动中。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朔鼙又称“朔鞞”,是一种与大鼓(如建鼓)配合使用的小型鼓具。其名称中“朔”意为“初始”,因在乐曲开始时率先敲击而得名。

  2. 结构与用途
    根据《仪礼·大射》记载,朔鼙通常悬挂在建鼓的北侧,与主鼓形成组合。其功能为辅助主鼓控制节奏,尤其在射礼等仪式中,需先击朔鼙以引导乐曲开端。

  3. 历史背景
    周代已将其纳入宫廷礼乐体系,主要用于射礼、宴飨等庄重场合。因其形制较小,声音清亮,适合作为开场信号或节奏补充。

  4. 名称考据
    《释名·释乐器》提到:“鼙,裨也,裨助鼓节也。声在前曰朔,朔,始也。”可见“朔”强调其作为音乐起始的标志性作用,而“鼙”则体现其辅助主鼓的从属性质。

  5. 文化意义
    朔鼙不仅是乐器,更是礼制符号,象征仪式程序的规范性。其使用场景多与儒家礼乐文化相关,反映了古代音乐与礼仪的深度融合。

需注意,该词属于冷僻古汉语词汇,现代已无实际应用场景,相关描述主要基于文献考据。

别人正在浏览...

柏树洞表示彼其比屋陈镜开痴头出押打酒坐稻鳖打张鷄儿东敲西逼二弦方别方中高位重禄膏腴怪癖官戒国子监赫昈昈回旌虺颓骄煽戟户羁客机权记帐陖险棵把赖歹癞猴子联绵字李赤漏断冥思苦想民謡谋害穷国驱鬼森森商量上清省陌狮子滚绣球手杖守真双凫书迷四末傥朗恬娱跳迸土锉外文顽民无预像生先考嫌贫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