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鼙鼓。古代射礼奏乐时,须先击鼙鼓,故称。《仪礼·大射》:“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释名·释乐器》:“鼙,裨也,裨助鼓节也。声在前曰朔,朔,始也。”
朔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奏膜鸣乐器,属于鼙鼓的类别,主要用于礼仪和音乐活动中。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朔鼙又称“朔鞞”,是一种与大鼓(如建鼓)配合使用的小型鼓具。其名称中“朔”意为“初始”,因在乐曲开始时率先敲击而得名。
结构与用途
根据《仪礼·大射》记载,朔鼙通常悬挂在建鼓的北侧,与主鼓形成组合。其功能为辅助主鼓控制节奏,尤其在射礼等仪式中,需先击朔鼙以引导乐曲开端。
历史背景
周代已将其纳入宫廷礼乐体系,主要用于射礼、宴飨等庄重场合。因其形制较小,声音清亮,适合作为开场信号或节奏补充。
名称考据
《释名·释乐器》提到:“鼙,裨也,裨助鼓节也。声在前曰朔,朔,始也。”可见“朔”强调其作为音乐起始的标志性作用,而“鼙”则体现其辅助主鼓的从属性质。
文化意义
朔鼙不仅是乐器,更是礼制符号,象征仪式程序的规范性。其使用场景多与儒家礼乐文化相关,反映了古代音乐与礼仪的深度融合。
需注意,该词属于冷僻古汉语词汇,现代已无实际应用场景,相关描述主要基于文献考据。
朔鼙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它既可以指代发出巨大声响的鼙鼓,又可以指代在船上或房屋前方悬挂旌旗的杆子。
朔鼙的拆分部首是鼠,总笔画数为22。
朔鼙的来源于古代文献《尚书·周书·九歌》中的一句诗:“朔鼙鸣,音翕厉。”这句诗描述了鼙鼓的声音非常响亮。因此,人们将此诗中的“朔鼙”一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使用。
朔鼙的繁体形式为「朔鞞」。
在古代,朔鼙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鼙”字一般用“皮”字旁加上鼠字形,表示鼓的形状;“朔”字则用“月”字旁加上“犬”字形,表示北方的意思。
1.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朔鼙鼓,如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大朔鼙鼓,音响震撼人心,能够传达远处。
2. 清朝时期,官方在船上悬挂的朔鼙杆上,通常会插上旌旗,以示威严。
朔鼙音、朔鼙鸣、朔鼙乐
鼙鸣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