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即瘰疬。淋巴腺結核症。《靈樞經·寒熱》:“ 黃帝 問於 岐伯 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何氣使生?’ 岐伯 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參見“ 鼠病 ”。
“鼠瘻”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病症,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鼠瘻指淋巴腺結核症,即現代醫學所稱的瘰疬。該病多因寒熱毒氣滞留于經脈引發,常見于頸部和腋下淋巴結腫大、潰爛,病程遷延。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靈樞經·寒熱》,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中提及:“寒熱瘰癧在頸腋者,皆鼠瘻寒熱之毒氣留于脈所緻。”
别名與關聯
又稱“鼠病”,因病竈形态似鼠竄穴、瘘管流膿而得名。古代醫家認為其與鼠類活動或毒氣傳播有關,但現代醫學已明确其為結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結病變。
擴展說明
需注意,古代病名與現代醫學診斷存在差異,若出現類似症狀應結合現代醫學檢查确診。相關成語如“抱頭鼠竄”中的“鼠”字,亦反映了鼠類在文化中的負面象征意義。
“鼠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老鼠在牆縫、地洞等地方開鑿而成的通道或孔洞。
“鼠瘻”的部首是“鼠”,總共有16個筆畫。
“鼠瘻”的來源較為明确,其中“鼠”取自老鼠的意思,而“瘻”則是指一種身體的病症。因此,結合在一起便是老鼠開鑿的通道或孔洞。
“鼠瘻”的繁體寫法為「鼠瘺」。
古時候,“鼠瘻”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1. 這個屋子裡有好多鼠瘻,得趕緊處理才行。
2. 來一個貓,把這些鼠瘻都趕走了。
鼠穴、鼠窩、鼠洞、鼠患、鼠害
鼠道、鼠巢、鼠腹
固堅、壯實、堅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