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草不拈,豎草不動的意思、橫草不拈,豎草不動的詳細解釋
橫草不拈,豎草不動的解釋
形容懶惰。《金6*瓶6*梅詞話》第九二回:“ 馮金寳 又説大姐成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偷米換燒餅吃。”《儒林外史》第二六回:“他每日睡到日中纔起來,橫草不拿,豎草不拈,每日要喫八分銀子藥。”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一回:“二兒 佳碧 ,二十來歲,在家遊手好閑,橫草不拿,豎草不拈。”
詞語分解
- 橫草的解釋 .謂軍隊行于草野之中,使草倒伏。比喻功勞極為輕微。《漢書·終軍傳》:“ 軍 無橫草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 顔師古 注:“言行草中,使草偃卧,故雲橫草也。”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愧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極其懶惰,連最輕微、最不費力的活兒都不願意動手去做。
詳細釋義:
- 核心含義: 形容人懶惰到了極點,對任何事情都袖手旁觀,不肯付出絲毫勞動。
- 字面解析:
- 橫草: 指倒在地上的草。
- 豎草: 指直立生長的草。
- 拈: 用手指拿、捏、撿起。
- 不動: 不移動,不碰觸。
- 整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連橫躺在地上的草都不願意伸手去撿一下,連豎立着的草也不願意去碰一下。極言其懶惰的程度。
- 用法: 通常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用于批評或形容那些極其懶惰、遊手好閑、不願做任何事的人。
- 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文學作品,如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詞話》。在第九十二回中形容陳經濟時寫道:“他每日隻在外邊胡撞,就來家,奴等閑也不和他做一處。……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油瓶倒了也不扶。”
- 例句:
- 他整天在家遊手好閑,真是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全靠父母養活。
- 這家裡的活兒,他從來是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全指望妻子一人操勞。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豐富、釋義最權威的大型語文工具書之一,對“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有明确的收錄和解釋,将其定義為“形容人懶惰,什麼事也不肯做”。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為使用最廣泛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它也收錄了該成語,釋義簡潔明了:“形容人懶惰,什麼事也不肯做。”
- 《中國成語大辭典》(王濤等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這部辭典專門收錄成語,對“橫草不拈,豎草不動”的出處(《金瓶梅詞話》)和含義有更詳細的闡述,指出其形容“極其懶惰,什麼事都不做”。
網絡擴展解釋
“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極度懶惰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連最輕微的勞動都不願意做,連橫放的草都不願撿起,豎立的草也不願觸碰,比喻人懶散到極點。
2.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明代小說《金瓶梅詞話》第九二回:“馮金寶又說大姐成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偷米換燒餅吃。”
-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也有類似用法:“他每日睡到日中才起來,橫草不拿,豎草不拈。”
- 現代作家如馬烽、西戎在《呂梁英雄傳》中沿用此說法,進一步強化其“懶惰”的語義。
3.例句與延伸
- 老舍《二馬》中曾用“橫草不動,豎草不拿”描寫角色懶散的生活狀态(注:此用法與原始成語略有差異,可能為作者改編)。
- 近義詞包括“遊手好閑”“好吃懶做”,反義詞則為“勤勤懇懇”“吃苦耐勞”。
4.注意誤區
有部分解釋(如)誤将其含義引申為“堅持正義”,實為對成語的曲解,需以經典文獻中的實際用法為準。
總結來看,該成語通過誇張的比喻,生動刻畫了懶惰之人的形象,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描寫或口語批評。
别人正在浏覽...
百分制捭阖縱橫标準煤耗率不計蒼啞慘緑少年漕試纏骨大陵盜夥飛來橫禍霏彌顧録邯鄲枕回舞疾動警鍊矜涵吉錢伎藝齎運勞動教養勒花累歲遼隧溜平栗子曼巴蔓生茗邈謀朝目若懸珠模子内反女曲陪筆辟紀裒綴七寶蓮池區物容臭三蜀灑脫傷痕笙鐘審密是搭兒識熟濕雲頌儀貪夫狥財騰騰烈烈同風退稿圖寫頑虐霧鬓笑嚬析産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