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養性的意思、存心養性的詳細解釋
存心養性的解釋
保存本心,養育正性。儒家 思 孟 學派認為,人性本善,保持并培養這種本性,即可事天。《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趙岐 注:“能存其心,養育其正性,可謂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無親,惟仁是與。行與天合,故曰‘所以事天’。” 宋 張載 《西銘》:“存心養性,君子之所以事天也。”後來 宋 代理學家 朱熹 等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修養方法,即本于此。
詞語分解
- 存心的解釋 ∶蓄意,有意,故意我不是存心這麼做的 ∶懷着某種念頭、打算;居心他說這番話,不知存什麼心? ∶用心;專心詳細解釋.猶居心。謂心裡懷有的意念。《孟子·離婁下》:“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趙岐
- 養性的解釋 陶冶心性詳細解釋.謂修養身心,涵養天性。語本《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淮南子·俶真訓》:“靜漠恬澹,所以養性。”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聽琴觀棋》:“彈琴實堪養性。
網絡擴展解釋
“存心養性”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孟子·盡心上》,其核心含義是通過保存本心、修養本性來實現道德提升。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
出處
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意為保存本心、涵養善性,以此順應天道。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修養的目标是保持并擴充這種善性。
-
分解釋義
- 存心:指保持内心的純真與善念(如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即“赤子之心”。
- 養性:通過道德實踐(如克己複禮、推己及人)培養和完善善良的本性。
二、哲學基礎與意義
-
性善論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仁義禮智是人與生俱來的潛質,而“存心養性”是通過後天努力喚醒和保持這種善性。
-
修養方法
儒家将這一理念視為修身的關鍵途徑,強調内在自省與外在實踐的結合,例如通過“四端”(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的擴充達到“仁”的境界。
三、應用與延伸
- 實踐意義:程頤曾以佛教對比,指出儒家不僅追求“知天”,更注重通過存心養性“事天”(即踐行道德準則)。
- 近義詞:與“修心養性”類似,但更強調保持本心的主動性。
四、現代啟示
這一概念對當代個人修養仍有借鑒意義,提倡在複雜環境中守護初心,并通過持續學習與反思完善自我。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存心養性:
存心養性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通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積極的心境來培養個人的品性和素養。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存心和養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詞語存心由"⺍"和"子"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計7個筆畫;詞語養性由"⺍"和"生"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計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存心養性來自于古代的儒家思想。在古代漢字的繁體寫法中,存字的繁體形式為「存在」,心字的繁體形式為「 心 」,養字的繁體形式為「養」,性字的繁體形式為「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存字由一個長方形的包圍起來的示意形狀寫成;心字由類似于現代心形的曲線形狀寫成;養字由一個長方形上方畫一個彎曲的線條,表示飼養的意思;性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為「生」字的獨體形式,下半部分為「心」字。
例句:
他一直存心養性,以積極樂觀的态度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組詞:
存心養性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短語或詞組,例如存心養性教育、存心養性培養等。
近義詞:
存心養性的近義詞可以是培養心性、養性修身等詞彙。
反義詞:
存心養性的反義詞可以是任性放縱、荒廢自我等詞彙。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