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姜的意思、幹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姜的解釋

[dried ginger] 中藥名。别名白姜。為姜科植物姜的幹燥根莖。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産,主要産于四川、貴州等地。辛,熱。入心、肺、脾、胃、腎經。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消痰下氣。治胃腹冷痛、虛寒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本品能反射性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和交感神經,使血壓上升

詳細解釋

晾幹的生姜塊莖。中藥的一種。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菖蒲、乾薑之止痺濕,菟絲、蓯蓉之補虛乏……俗人猶謂不然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乾薑》:“乾薑,以母薑造之。”《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拄拐上虬鬚節,握着乾薑般五個指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姜是漢語詞彙,也是中醫藥學術語,指經過幹燥處理後的生姜根莖。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中醫藥典籍,其釋義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幹姜指生姜的幹燥根莖,常作為中藥使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生姜的塊莖幹燥後制成的中藥材,味辛辣,性熱。”其核心含義強調三點:

  1. 原料來源:生姜的根莖
  2. 加工方式:經幹燥處理
  3. 核心屬性:中藥材,性味辛熱

二、中醫藥學釋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及《中藥大辭典》進一步明确其藥用特性:

  1.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2. 核心功效:溫中散寒(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回陽通脈(恢複陽氣、疏通脈絡),燥濕消痰
  3. 臨床應用:
    • 脾胃虛寒所緻的腹痛、嘔吐、洩瀉
    • 寒飲咳喘(寒性痰飲引起的咳嗽氣喘)
    • 亡陽虛脫(陽氣衰微的危急症狀)的輔助用藥

三、傳統藥用參考 《本草綱目》載:“幹姜,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意。”說明其在配伍中具有引導藥效走向和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權威參考資料: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國家藥典委員會編
  3. 《中藥大辭典》(第二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4. 《本草綱目》(校點本),李時珍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網絡擴展解釋

幹姜是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幹燥根莖,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來源

幹姜由生姜經幹燥加工制成,冬季采挖新鮮根莖,去除須根和泥沙後曬幹或低溫幹燥而成。若趁鮮切片再幹燥,則稱為“幹姜片”。主要産于四川、貴州等地。

二、性狀特征

三、藥用價值

  1. 性味歸經
    • 性熱,味辛,歸脾、胃、肺經(部分文獻提及歸心、腎經)。
  2. 核心功效
    • 溫中散寒: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洩瀉等脾胃虛寒證。
    • 回陽通脈:用于亡陽厥逆、肢冷脈微等急症,常與附子配伍(“有附子無姜不熱”)。
    • 溫肺化飲:緩解寒飲喘咳、風寒濕痹等症狀。
  3. 現代應用
    • 抗氧化、延緩衰老(含維生素C和姜辣素);
    • 輔助風寒感冒、防治腸胃炎。

四、應用場景

五、注意事項

陰虛内熱或血熱者慎用,孕婦需遵醫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方劑或配伍禁忌,可參考《中國藥典》或中醫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寶鎮表觀标品别材并湊勃姑不見不上不下不違農時不自禁層盤車軲辘摧破打兌大熟德隆望尊堆阜反反膏脣拭舌公俸宮葉詭祠槐庭歡戚獎金艱患稭莞經産婦捐赈克石括地琳館陵抑辂挽驢頭蒙拾俳文怕事頻頻告捷青眼客起膩熱心快腸三戟身不遇時生扢支射士施仁布德詩緻耍筆杆蘇功邃竹條貫痛訴透支晩謬相體銷價翕變希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