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姜的意思、幹姜的詳細解釋
幹姜的解釋
[dried ginger] 中藥名。别名白姜。為姜科植物姜的幹燥根莖。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産,主要産于四川、貴州等地。辛,熱。入心、肺、脾、胃、腎經。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消痰下氣。治胃腹冷痛、虛寒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本品能反射性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和交感神經,使血壓上升
詳細解釋
晾幹的生姜塊莖。中藥的一種。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菖蒲、乾薑之止痺濕,菟絲、蓯蓉之補虛乏……俗人猶謂不然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乾薑》:“乾薑,以母薑造之。”《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拄拐上虬鬚節,握着乾薑般五個指頭。”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姜的解釋 姜 ā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莖黃色,味辣,可供調味用,亦可入藥:生姜。姜湯。 姓。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幹姜是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幹燥根莖,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來源
幹姜由生姜經幹燥加工制成,冬季采挖新鮮根莖,去除須根和泥沙後曬幹或低溫幹燥而成。若趁鮮切片再幹燥,則稱為“幹姜片”。主要産于四川、貴州等地。
二、性狀特征
- 外觀: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有明顯環節和縱皺紋。
- 質地:斷面黃白色,粉性或顆粒狀,有内皮層環紋及散在的維管束和油點。
- 氣味:氣香特異,味辛辣。
三、藥用價值
- 性味歸經
- 性熱,味辛,歸脾、胃、肺經(部分文獻提及歸心、腎經)。
- 核心功效
- 溫中散寒: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洩瀉等脾胃虛寒證。
- 回陽通脈:用于亡陽厥逆、肢冷脈微等急症,常與附子配伍(“有附子無姜不熱”)。
- 溫肺化飲:緩解寒飲喘咳、風寒濕痹等症狀。
- 現代應用
- 抗氧化、延緩衰老(含維生素C和姜辣素);
- 輔助風寒感冒、防治腸胃炎。
四、應用場景
- 中醫方劑:如《傷寒論》桂枝湯。
- 日常使用:烹饪中用于去腥增香,煮湯、炖肉等。
五、注意事項
陰虛内熱或血熱者慎用,孕婦需遵醫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方劑或配伍禁忌,可參考《中國藥典》或中醫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姜(gān jiāng)是指指幹燥處理後的姜根。下面是對該詞的詳細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幹(gān):又稱“幹旱”、“乾坤”部,由“幹”字頭構成。
- 姜(jiāng):又稱“艸木”、“土”部,由“艸”和“土”字頭構成。
來源:
幹姜這個詞的來源非常簡單直接,就是将“幹”的形容詞用法與“姜”的名詞用法結合而成。
繁體:
幹姜的繁體寫法是「乾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幹姜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老祖宗教導我們家家戶戶都要放一點幹姜在米缸裡,可以避免米粒發黴。
2. 這道菜加了一點幹姜,更能提醒起味。
組詞:
幹姜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各種詞語,例如:幹姜粉、幹姜糖、幹姜汁等。
近義詞:
- 姜幹(jiāng gān):與幹姜意思相同,用法稍有差異。
反義詞:
- 鮮姜(xiān jiāng):指新鮮未經處理的姜根,與幹姜形成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