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築堤時把築堤材料放下去。埽,用秫稭、蘆葦、樹枝等捆成的築堤材料。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此今治河下埽之始,但今易以柳枝,葦條耳。”《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他在工多年,講到那些裡頭--挑壩、下埽、加堤的工程,怎樣購料,怎樣作工,怎樣省事,怎樣賺錢--那一件也瞞他不過。”
“下埽”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水利工程術語(主要含義)
指古代築堤時用稭稈、蘆葦、樹枝等材料捆紮成埽體,并将其沉入水中加固堤壩的工藝。該用法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周亮工《書影》記載:“此今治河下埽之始,但今易以柳枝,葦條耳。”
形容詞性成語(較少見)
由“下”(向下)和“埽”(粗糙)組合而成,形容做事粗心馬虎、态度不認真。但此釋義缺乏明确文獻用例支撐,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相關。
建議優先采用第一種釋義,若涉及古代水利或文獻研究需特别注意其工程技術背景。若在文學作品中遇到第二種用法,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下埽(xià sā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下”和“埽”兩個部分組成。
“下”字的部首是“一”,拆分後的筆畫數為3。
“埽”字的部首是“土”,拆分後的筆畫數為9。
“下埽”一詞源于古代農耕文化,意為在土地上進行翻耕、耙地等農業活動。
繁體字“下耖”是“下埽”的另一種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一些變化。根據曆史記載,古時寫作“下嫂”的形式,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下埽”。
1. 農民們在春天時會進行下埽的工作。
2. 下埽是農業生産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農田、農作、耕耘、翻耕。
耕種、耕作、耕地。
上埽、耕荒、荒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