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埽的意思、下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埽的解釋

築堤時把築堤材料放下去。埽,用秫稭、蘆葦、樹枝等捆成的築堤材料。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此今治河下埽之始,但今易以柳枝,葦條耳。”《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他在工多年,講到那些裡頭--挑壩、下埽、加堤的工程,怎樣購料,怎樣作工,怎樣省事,怎樣賺錢--那一件也瞞他不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下埽”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中的專業術語,指用竹木、稭稈、土石等材料捆紮成埽體,并将其沉入河底以加固堤防或堵塞決口的施工工藝。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河工文獻,是黃河治理史中的關鍵技術之一。

從工藝角度分析,“下埽”包含三個核心環節:首先需用梢料(樹枝)、稭稈與土石層疊捆紮,形成直徑數米的圓柱體;其次以繩索網絡固定埽體結構;最後通過人工牽引或水流沖擊,使埽體精準沉降至預定位置。北宋《河防通議》記載埽體制作需“層土層柴,相間夯築”,《宋史·河渠志》更詳述了卷埽法、廂埽法等不同施工方法。

在工程應用層面,下埽技術主要用于堤防險工段加固、堵複決口及河道整治。元代賈魯治河時曾創制“石船堤”下埽法,利用船隻裝載埽體沉入決口。清代河督靳輔在《治河方略》中強調“下埽貴在因地制宜”,針對不同河勢需調整埽體尺寸和沉放角度。

該術語衍生出系列專業詞彙體系:“埽工”指整套施工體系,“埽台”為埽體制作平台,“走埽”則指埽體失穩滑移的險情。現代水利史研究顯示,下埽技術蘊含着流體力學與材料科學的早期實踐智慧,其原理仍影響着當代河道整治工程。

網絡擴展解釋

“下埽”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1. 水利工程術語(主要含義)
    指古代築堤時用稭稈、蘆葦、樹枝等材料捆紮成埽體,并将其沉入水中加固堤壩的工藝。該用法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周亮工《書影》記載:“此今治河下埽之始,但今易以柳枝,葦條耳。”

  2. 形容詞性成語(較少見)
    由“下”(向下)和“埽”(粗糙)組合而成,形容做事粗心馬虎、态度不認真。但此釋義缺乏明确文獻用例支撐,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相關。

建議優先采用第一種釋義,若涉及古代水利或文獻研究需特别注意其工程技術背景。若在文學作品中遇到第二種用法,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班赍報數鞭長不及伯爵慚感戳鍋漏翠空大寳答擾得力董道防火漆翻謄費資分秒閤門使關見龜潛寒悸漢統荒儉禍賊家夥點監河家行擊笞鏡疤巾幂計時酒窖酒旗星客莊潦汙砻鍊沒頭神密修鑷撏暖孝竊食青霄步日宇若是桑間之音少司命蛇杯食祿糕素茶宿命體骨統子瓦人尾生之信危于累卵渥丹仙妃賢身貴體閑奏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