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樂舒適。《孟子·盡心下》:“ 孟子 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事行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顔師古 注:“佚,樂也。” 唐 韓愈 《上張仆射第二書》:“馬之與人,情性殊異。至于筋骸之相束,血氣之相持,安佚則適,勞頓則疲者,同也。”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四體之即安佚,人之情也。”
“安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安佚”由“安”和“佚”組合而成:
儒家經典中,“安佚”被辯證看待:雖是人性所求,但君子需節制欲望,以“命”約束本性。這反映了傳統文化對適度追求的倡導。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孟子》《漢書》及宋代詩詞作品。
安佚(ān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安定、安穩的狀态。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和「毋」,它們分别表示寶蓋和不要的意思。安佚的筆畫數為10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是漢字演變發展的結果。在繁體中,安佚的寫法為「安縢」。
在古代,安佚的寫法是稍有不同的。它首先是由「宀」和「舄」兩個部分組成,表示着一個穩固的屋頂和鞋子。後來,「舄」被改為現代的「毋」,因為「舄」的偏旁意思和「安佚」的本義不符。
1. 心境平和,才能擁有真正的安佚感。
2. 這段時間,他過得很安佚,沒什麼煩惱。
安佚舒適、安佚生活、安佚心情
穩定、平靜、安甯
動蕩、不穩定、緊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