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空濛 ”。
(1).迷茫貌;缥缈貌。 南朝 齊 謝朓 《觀朝雨》詩:“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詩:“仿像識鮫人,空蒙辨魚艇。” 宋 蘇轼 《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之一:“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明 汪廣洋 《登南海驿樓》詩:“海氣空蒙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 朱自清 《南京》:“這裡的水是白的,又有波瀾,俨然 長江 、 大河 的氣勢,與 西湖 的靜綠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濛,無邊世界。”
(2).指缥缈、迷茫的境界。 唐 權德輿 《桃源篇》:“漸入空濛迷鳥道,寧知掩映有人家。” 宋 梅堯臣 《讀裴如晦<萬裡集>書其後》詩:“搜新造空蒙,俗眼不得入。” 明 皇甫沖 《維摩寺雨坐》詩:“展睞入空蒙,遊心益昭朗。”
“空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基本含義
形容細雨、煙霧或山色等自然景象的迷蒙、缥缈之态。例如蘇轼名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繪了雨後山巒籠罩在薄霧中的朦胧美感。類似用法也見于杜甫“空蒙辨魚艇”等詩句。
文學意境
在詩詞中常用來營造空靈、悠遠的氛圍,如南朝謝朓的“空濛如薄霧”,以及明代汪廣洋的“海氣空蒙日夜浮”,均通過“空蒙”展現缥缈的意境。
方言含義(需謹慎參考)
個别低權威性資料提到“空蒙”在北方方言中表示“閑逛”,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詞典或文獻,可能為地域性俚語或誤傳。
言語空洞(較少見)
有網頁稱其形容“言語空洞”,但此解釋缺乏高頻引用,可能與“空談”“空泛”等詞混淆。
建議優先參考權威文獻(如漢典、經典詩詞)中的自然景象含義,其他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判斷。
空蒙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物體或思想概念模糊、不清晰,缺少明确的輪廓和邊界。
空蒙的部首是“穴”,全字共有12個筆畫。
空蒙的字形源于古代漢字的發展演變,其繁體字形為「萙」。
根據傳統的古代漢字書寫規範,空蒙的寫法為「穴冖八皿」。
1. 他的回答讓人感到非常空蒙,一點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意義。
2. 她的畫風總是那麼空蒙,像是散發着一種神秘迷離的美。
空蒙的組詞可以有空蒙無物、空蒙一片等。
模糊、含糊、暧昧、不明确。
清晰、明确、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