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鹿的意思、觸鹿的詳細解釋
觸鹿的解釋
典出《晉書·孝友傳·許孜》:“俄而二親沒,柴毀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縣之 東山 ,躬自負土……鎮宿墓所,列植松柏亙五六裡。時有鹿犯其松栽, 孜 悲歎曰:‘鹿獨不念我乎!’明日,忽見鹿為猛獸所殺,置於所犯栽下。”後因以“觸鹿”謂孝感所至,墓地無奔走撞犯之鹿患的典故。 宋 蘇轼 《同年程德林求先墳·思成堂》詩:“養松無觸鹿,助祭有馴烏。” 清 顧炎武 《墓後結廬三楹作》詩:“舊栽松樹無觸鹿,惟有老柏銜悲枯。”
詞語分解
- 觸的解釋 觸 (觸) ù 抵、頂:抵觸。“羝羊觸藩,赢其角”。 碰,撞:觸礁。觸電。觸動。觸摸。觸發。觸犯。觸怒。 遇着:接觸。觸覺(?)。觸目驚心。觸角(僶 )。觸景生情。觸類旁通。 因某種刺激而引起感情變化
- 鹿的解釋 鹿 ù 哺乳動物,四肢細長,尾短。雄鹿頭上有樹枝狀的角。毛多為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條紋。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馬鹿等。 方形的糧倉:“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 粗
網絡擴展解釋
“觸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區别,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典故中的孝感含義(曆史用法)
- 來源:典出《晉書·孝友傳·許孜》。許孜在父母去世後,悲痛至極,在墓地種植松柏。當有鹿破壞松樹時,他感歎“鹿獨不念我乎”,次日發現鹿被猛獸所殺,置于樹旁。由此,“觸鹿”被引申為孝感至深、感動天地,使墓地免受鹿患的典故。
- 文學引用:如蘇轼詩句“養松無觸鹿”,以及顧炎武《墓後結廬三楹作》中“舊栽松樹無觸鹿”,均以此典故表達孝道和哀思。
二、現代引申義(多用于比喻)
- 基本含義:指觸犯上級、權威或規章制度。
- 文化背景:古代鹿被視為神聖動物,冒犯鹿即等同于冒犯神靈,後逐漸演化為對權威的隱喻。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因言行不慎得罪權勢者而陷入困境的情況,例如:“他因直言觸鹿,最終被降職。”
補充說明
- 發音:chù lù(注音:ㄔㄨˋ ㄌㄨˋ)。
- 結構:動賓短語,“觸”為動詞,“鹿”為名詞賓語。
- 注意:兩種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曆史典故多用于文學或孝道相關讨論,而現代引申義更常見于社會關系或職場語境。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文學作品時優先參考典故含義,現代語境下則需注意其比喻性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觸鹿》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它的意思是“接觸鹿”,指的是與鹿接觸或觸摸鹿的行為。現在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構造和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觸鹿》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第二個部首是“鹿部”,表示與鹿有關。整個詞共有13畫。
來源: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描述了人類與鹿之間的特殊關系。由于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祥瑞動物,與長壽和幸福有關,因此與鹿接觸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行為。
繁體字寫法:在繁體中文中,觸鹿的寫法是「觸鹿」。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觸鹿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的意義和現代相似。
例句: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因此一個常見的例句可能是:“我在動物園裡觸摸了一隻鹿。”
組詞:與觸鹿相關的其他詞彙可以包括“鹿角”、“鹿皮”、“鹿茸”等。
近義詞:與觸鹿意義類似的詞彙可以是“摸鹿”、“撫摸鹿”等。
反義詞:與觸鹿意義相反的詞彙可能是“遠離鹿”或是“避開鹿”。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觸鹿》這個詞的含義及相關的一些知識。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